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害螨对于茶叶生产十分重要.在泸州市纳溪区选择不同树龄的3个茶园进行喹螨醚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用200g/L喹螨醚SC 33mL及10%喹螨醚EC 67mL对茶叶害螨均有良好的防效,施药后3,7,14,21d前者防效分别达到70.56%,79.00%,78.59%,87.20%,后者分别为64.08%,80.39%,77.93%,88.14%,均显著优于目前我区茶叶生产上使用的主要药剂73%炔螨特EC.同时,喹螨醚具有触杀和胃毒双重功效,药效时间较长,不但能杀死幼若螨、成螨,还可直接杀死螨卵,是一个防治茶叶害螨较理想的新药.  相似文献   
2.
INGER水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INGER提供的“灌溉稻极早熟,早熟观察圃”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及通径分析,并对这些种质在育种中的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水稻体细胞无性系与供体亲本、体细胞无性系杂种F1与供体亲本杂种F1在8个谷粒性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体细胞无性系除千粒重及谷粒厚2性状显著小于亲本外,其余性状与亲本差异不显著;体细胞无性系杂种F1的长厚比显著大于亲本杂种F1,而谷粒厚则相反.聚类分析将53个体细胞无性系及53个相应的杂种F1分别聚为4类 ,R3及R1F2各类别间8个谷粒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R3与R1F2谷粒性状间的相关性表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对近年来泸州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变化及50个生产应用的杂交稻组合的抗病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泸州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以ZA及ZB群为主,从2004年起ZA群呈逐年上升趋势;ZA群的毒力频率高于ZB群;稻瘟病常发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比非常发区更复杂,致病力更强;供试50个杂交稻中,有17个组合的抗病频率在50%以上,占34.0%,其中,抗病频率在70%以上的组合仅有4个;中、高抗颈瘟的组合19个,占38.0%,其中,高抗颈瘟的组合有川香8号、内香优1号、内香优3号、冈优94—14、Q优5号.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今后泸州稻瘟病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5.
根据川南和渝南主栽品种抗瘟性变化历史资料,分析了1992年和1998年稻瘟病菌不同致病种群变化与品种组成关系.首次提出了利用菌株回接毒力频率与其平均毒力频率差数相比较,确定品种感病化程度,作为调整品种群体结构的科学依据,以达到宏观控制稻瘟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泸县几个田坎大豆地方品种的生育期,形态特征,植株及产量性状的表现。喻寺金色大黄豆产量较高,粒形椭圆,种皮黄色,商品性较好,是优良的大豆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7.
8.
根据水稻幼苗在黑暗下的保绿能力鉴定其耐阴性,以幼苗保绿面积和保绿 指标,从2300份各类资源材料中筛选出耐阴性较强的R679,金角粘、5685份灿型材料02428、50649-5、N1377等6份粳及籼粳中间型材料。保绿程度与保绿面积(x)呈极显著正相关,依据回归方程y=-0.0173+0.7639x预测保绿程度,进一步简化耐阴稻种资源大批量筛选技术,提出了利用耐阴种质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9.
连续3年在四川泸州自然光温条件下进行1103S春繁试验表明,该两用系可以春繁,产量903.6-2377.5kg/hm^2。繁殖产量的年度变化主要受育性转换温度敏感期所处的环境温度影响,敏感日均温超过23.5℃,将严重影响春繁产量。分析泸州多年气象资料认为,将1103S的温度敏感期安排在5月中下旬,可以进一步提高春繁产量及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水稻温敏突变系1103s叶绿素间断失绿性状表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水稻温敏突变系1103s叶绿素性状表达的临界温度为23.1℃,持续时间72h。在降温作用下,随性状的表达,总含量下降,叶绿素a/b值上升;从叶绿体蛋白质谱带看,除20kD,25kD和50kD几条主带的含量较高外,在间断失绿性状表达的黄色区域叶绿体中的18kD带消失,绿色区域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