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荀子一方面认为人性"本始材朴",另一方面力主"性恶"。"性朴"与"性恶"非但不存在任何矛盾,而且从"性朴"到"性恶"存在着思维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恶"是以"性朴"作为前提,"性伪合"将荀子的"性朴"与"性恶"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了荀子的人性论,从"性朴"到"性恶"是荀子人性论发展的必然逻辑,"性朴"是"伪"的基础,"性恶"是"伪"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念大多认为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不太关注于现实政治的,其实庄子是非常关注政治生活的,庄子认为人始终是无法逃脱出政治生活的。与此同时,庄子也清楚地认识到了当时政治生活极度黑暗的一面,这和孔子认为当时社会"礼崩乐坏"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而庄子的思想则更强调顺应"道"的要求来实进行社会治理,"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庄子政治哲学的核心,表现在具体的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无为而治,道通为一,柔弱不争等特点。同时庄子这种政治思想也对后世的政治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道家自然主义包含着物质与文化两个层面的“自然”,其技术观也呈现出两种“技术”的特点:一种是物质层面可见的技术,另一种是文化层面不可见的技术。技术是顺应自然的产物,同时技术又可能产生背离自然的风险。道家对技术背离自然的揭示反映出文化与技术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技术影响文化发展,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又起着制约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合理运用技术来促进文化进步与社会发展,并在文化层面从根本上保障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