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对塔里木沉积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构造研究,重点讨论了陆内前陆盆地基底性质、变形构造样式、沉积盆地与周围造山带的几何结构特征,提出沉积盆地及盆山耦合关系的楔入造山推覆成盆作用的大陆变形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米仓山澄江期基性侵入杂岩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米仓山地区岩浆杂岩的综合调查研究,采用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理论,首次确认了区内澄江期侵入杂岩的存在。云雾山超单元即为该期早期基性岩浆作用的产物,同位素年龄介于776.5~766.7Ma之间,由四个单元组成,具富Ti,Al,Fe的特征,其SI=40~15,DI=11~56,σ=1.8~3.7;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均显示具良好的同源岩浆演化特点。原始岩浆温度850~1125℃,成岩压力约0.710~0.756GPa,fO2≥10-11,具幔源为主及壳幔混合源的特征,为早震旦世龙门山—米仓山大陆裂谷作用中期阶段地幔底劈上隆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首次运用接触应变理论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褶皱构造接触应变现象,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提出四川盆地及邻区岩石圈结构模式和岩石圈楔入构造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经海西-印支期B型俯冲与碰撞敛合形成东秦岭复合山链后,构造变动并未结束,随之发生的是A型俯冲和巨型滑脱推覆。文章依据地表地质及更能清楚地反映地壳结构的二维速度资料,对东秦岭造山带的滑脱-推覆构造进行了再次研究,并建立了该区的A型俯冲模式。认为东秦岭地区存在着六重拆离滑脱与数个大型推覆构造和两条巨型A型俯冲带,其A型俯冲模式表现为奇特的“双楔剖竹”。  相似文献   
5.
汉南-米仓山区叠加东西向隆坳的北东向推覆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南—米仓山区存在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及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前者与秦岭造山带有关,以隆起坳陷为主,但向西与龙门山区同类构造联合成弧形。后者为斜交东西向构造的断裂、隆坳和褶皱,并与四川盆地西部和荥经地区的北东向构造相连,构成龙门山推覆构造外缘带。其深部形态可依据现今不同地段的不同层位出露的构造形态予以恢复。  相似文献   
6.
据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作者提出“武当地块”是外来岩系组成的褶皱-逆冲推覆体,它是秦岭大型深层滑脱构造的一部分。武当山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分四个构造带:主滑脱面—青峰断裂带、前缘叠瓦褶-断带、中央褶皱-推度带和后缘挤压-拉张带。在印支期,秦岭再生地槽-褶皱系的岩层和推覆体向南推覆到扬子地台之上,推覆距离约150km。它的发现和研究,为寻找与它有关的油气和固体矿产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
阿尔泰地区在地质上不但以华力西期岛孤,广泛发育花岗岩、花岗伟晶岩及其稀有金属矿产资源而著称;而且还发育韧性剪切带,深、浅两种断裂,是一个巨型复式推覆-滑脱构造。它是在额尔齐斯俯冲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滑脱面位于中、上地壳之间约20km深处,地表额尔齐斯断裂带是这个主滑脱面上段。  相似文献   
8.
该文认为,阿尔金山走滑断裂构造是一巨型左行左列走滑断裂兼逆冲推覆和韧性剪切性质的断裂构造带。走滑断裂带叠覆区发育拉分盆地。走滑断裂带旁侧拉张区形成火山岩带、拉张盆地及相应的弧形构造;挤压区形成弧形构造及相应的挤压-拉张盆地。中新生代以来,走滑断裂带最大水平位移量为550km。  相似文献   
9.
重点讨论了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变形构造的几何结构样式、形成与演化模式。由沉积盆地边缘到中心可划分为盆缘叠瓦逆冲断层带、盆内断层三角构造带、盆内冲起构造带和中央宽缓褶皱构造带四个变形构造带。从而首次建立起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内变形构造形成与演化的褶推式四维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南方,二迭系含煤盆地分布广泛,发育良好,唯厚度变化较大,规模较小,江西信丰大桥煤田便是其中之一。1978年5至8月,我院76级地质力学专业实习队与江西省地质局908队部分同志一起,承担了大桥煤田的部分生产和科研任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地质力学理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