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高职计算机学科教学实际,引入CBET职业教育模式,依据计算机职业岗位群拟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对学科结构,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提出相应教改方案,旨在培养计算机特色专长人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药效学试验对白术不同等级饮片进行质量评价,为传统白术饮片等级划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传统分级方法,结合饮片颜色、大小、厚度、气味等外观性状,将白术生品饮片分为三个等级,采用番泻叶"苦寒泻下"法,建立小鼠腹泻病理模型,研究白术不同等级饮片对小鼠腹泻模型的改善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白术不同等级给药组对小鼠肠推进率、体质量、脾脏指数的影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白术不同等级饮片对小鼠腹泻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时,一级饮片对小鼠腹泻模型的改善作用优于二级、三级饮片(P0.05),且二级、三级饮片的药效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将二级、三级饮片合并为一个等级。结论:基于小鼠腹泻模型进行白术生品饮片的等级研究,方法可行,结果为饮片等级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定的教学模式是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一个途径,中学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重视教与学的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更好地把握实施创新教育的规律,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浅析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中高层建筑消防稳压装置中不同压力点的存在及确定方法,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不确定离散时滞线性系统的完整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程实践中 ,容错控制问题关系到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了离散时滞线性系统的状态反馈容错控制问题。针对离散时滞系统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失效问题 ,基于Lyapunov渐近稳定性理论讨论了其在故障条件下仍具有完整性的充分条件 ,并进一步分析了该系统存在有界参数不确定时的完整性设计 ,提出了保证系统鲁棒稳定的设计算法。研究结果表明 ,该算法能保障系统的容错性和稳定性。仿真数值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T-S模型的网络化控制系统的鲁棒容错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网络化控制系统的一种全新的建模方式--基于Takagi-Sugeno(T-S)模糊模型的网络化控制系统模型,即通过对具有马尔可夫特性的网络时延的分析,得到各时延值的发生概率即局部模型隶属度,从而建立T-S全局模糊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不确定的网络化控制系统模型.考虑系统的不确定性,并针对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失效问题,提出了保证系统鲁棒稳定的设计算法.利用李亚普诺夫函数,证明该算法能保障网络化控制系统的容错性和稳定性,仿真结果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循环生产的半导体双产品制造过程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法.此方法采用前面批次的参数估计机台漂移,机台干扰由前馈和未来批次的反馈控制综合决定.得到了系统输出和其渐进期望方差误差,并证明了渐进期望方差误差与不同产品的间隔无关.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时变时延网络化控制系统的容错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网络化控制系统的时变时延,建立了时变数学模型,针对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失效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了其容错控制器设计问题.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郑英 《科技信息》2011,(31):252-252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教育影响源。人们所关注的很多教育问题,都和教师有关。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虽然目前对"专业"的理解学界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世界各国也大多倾向于制定各自的教师专业化标准,但  相似文献   
10.
针对难加工材料干切削的加工质量问题,应用正交试验法,找出了影响难加工材料干切削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同时,初步探讨了加工前表面粗糙度和加工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试验证明:该方法能够保证难加工材料的切削质量和达到切削参数优选的目的,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