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在植物群落和环境特征的野外调查观测基础上,通过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聚类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的方法,研究了巨柏(Cupressus gigantea)分布区植物群落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巨柏分布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可分为3类,包括巨柏群落、巨柏-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群落和高山松(Pinus densata)群落.CCA排序结果显示:第1排序轴与海拔和土壤含水量、密度、质地关系显著,主要反映水热和土壤条件的影响;第2排序轴与纬度、坡向和土壤磷含量、年降雨量、土壤全钾、土壤氮磷比相关,主要反映土壤营养、降水和光照条件的变化.影响该区域群落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海拔和坡向变化造成的水热差异,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不同.巨柏群落、巨柏-白莲蒿群落、高山松群落分布的主要海拔范围分别为3 000~3 400、>3 400~3 500、>3 500~3 600 m.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巨柏分布区的植物群落环境特征提供了科学参考,有助于更加有效地保护巨柏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2.
对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针对目前荒漠化防治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及优化模式。指出目前荒漠化防治工程中应充分尊重基本的生态学规律,实现荒漠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加强组织与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开展荒漠化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以西北黑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借助3S技术编制黑河流域现状植被图(1∶100 000).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植被图共包含9个植被型组、22个植被型、74个群系(亚群系);增加了1∶1 000 000植被图中因分布面积过小而忽略的植被型和群系,新增2个植被型,9个群系和3种无植被地段类型,其中2个植被型为温带落叶阔叶灌丛和亚高山常绿针叶灌丛;群系斑块数目从786增加到13 151个.调整了各分类单位的边界,细化了各分类单位的分布区域,大大地提高了植被图精度,较好地反映了区域中等分辨率植被分布,对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经济综合模型构建和管理决策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制图方法可用于因环境限制无法进行充分野外调查的干旱区及高山区域植被制图.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西部大开发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最重要的议题。但是,由于西北地区极其特殊的地置,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如何在保证西部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问题。本文在分析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特殊性的基础上,将将新时先生鄂尔多斯高原提出并得到验证的半干旱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圈”模式思想推广至整个西北地区,指导西北地区的宏观生态环境建设。并从媒体建设、加强银行、教育组织、大  相似文献   
5.
为澄清严重灌丛化草地能否自然恢复的争论性问题,从灌草植物水分利用与土壤水分变化的角度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油蒿灌丛化草地的恢复过程。结果表明,油蒿灌丛化草地围封后油蒿地上生物量由最高的231.7g/m2下降至9.3 g/m2,而长芒草生物量则由0上升至137.6 g/m2;0~10 cm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10 cm~20 cm根系显著减少,灌丛化草地恢复为长芒草为主的草地的趋势明显。随灌丛化草地恢复,表层土壤细粒物质增加,降雨向土壤深层入渗减少,表层土壤含水量增加。固定沙地油蒿群落油蒿5月和9月主要水分来源为浅层土壤水,7月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长芒草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固定沙地长芒草群落油蒿5月和9月主要利用中层土壤水,油蒿7月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长芒草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分析显示长芒草的耐旱性高于油蒿。灌草植物水分利用差异与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是灌丛化草地恢复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