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不同生态环境中分离培养出20株光合细菌,进行5-氨基乙酰丙酸(5-ALA)的产量检测,筛选出一株分离自广州市云溪公园池塘底泥的菌株R5,其5-ALA产量最高,达4.92 mg/L.为了确定菌株R5的分类学地位,对该菌株的形态学、碳源利用情况等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表明该菌株符合红假单胞菌属的生物学特征;以菌株R5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16S rDNA基因,对PCR产物进行了序列测定,将所测得的核酸序列与相关细菌的16S rRNA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进化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菌株R5与沼泽红假单胞菌株KUGB306(Rhodop-seudom onas palustrisKUGB306)形成一个类群,序列同源性为99%.故最后确定该高产5-ALA的菌株属于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 onas).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获得凡纳滨对虾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并分析其基因序列.方法:根据GenBank中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Hsp70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对经高盐法提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基因组DNA,采用优化的降落PCR(Touch Downeca)程序,扩增凡纳滨对虾Hsp70基因的全长序列.结果:PCR扩增得到一条长1983bp的目的DNA片段,回收纯化该片段并测定其核酸序列.用DNAman软件分析发现,该核酸序列中不含内含子,编码区全长为1959bp;经BLASTn和BLASTx软件分析发现,该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斑节对虾、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Hsp70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7%和62.2%.根据核苷酸序列所推导出的Hsp70氨基酸序列,其与斑节对虾、罗氏沼虾的相似性分别为99.9%和92.6%.结论:成功地从凡纳滨对虾基因组DNA中直接扩增出Hsp70基因的全长编码区序列。  相似文献   
3.
对从不同生态环境中分离得到的20株光合细菌,进行5-氨基乙酰丙酸(5-ALA)的产量检测,结果显示一株分离自广州市云溪公园池塘底泥的菌株R5,其5-ALA 产量最高,达4.92 mg/L.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5-氨基乙酰丙酸合成酶hem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hemA基因的克隆.结果表明,菌株R5的hemA基因序列长1 230 bp, 不含HindⅢ酶切位点,G C为64.68%,编码一个409个氨基酸的酶蛋白,分子质量为44.9 ku,与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KUGB306菌株的hem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8.6%,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100%.系统发生树显示,菌株R5与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处在一个分支,显示菌株R5可能是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这与微生物鉴定实验的结果一致.本研究克隆的高产5-氨基乙酰丙酸菌株的hemA基因,为后期获取高产5-ALA的基因工程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亚致死温度热休克对凡纳滨对虾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亚致死温度(35 ℃)热休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2 h,再进行致死温度(40 ℃)热刺激,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为54.2%.以亚致死温度对凡纳滨对虾热休克2 h,正常水温(25±0.5)℃下分别恢复2、6、12和24 h,再对其进行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注射感染,得到凡纳滨对虾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01.43、98.07、76.92和63.28 h,与未经35 ℃热休克的对照组的平均存活时间(46.89 h)相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性(P<0.01).证明了适当的热休克应激,不仅能提高凡纳滨对虾对高温的热耐受性,还显著地增强了凡纳滨对虾对WSSV感染的抵抗性.  相似文献   
5.
一株富含类胡萝卜素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不同生物环境中分离紫色非硫菌,测定其类胡萝卜素含量,筛选出富含类胡萝卜素的菌株.对该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碳氮源利用情况、最适生长pH值及盐度等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其16S rRNA基因,测序后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其分类地位.结果:分离自暨南大学明湖底泥的菌株R2,在所分离的8株紫色非硫菌中,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最高,为4.83 mg/g(干菌体),该菌株符合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的生物学特性,其最适生长pH为7.0,盐度为0.2%;16S rRNA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该菌株与红游动菌属的Rhodoplanessp.HA17相似性为99.4%.可确定筛选出一株高产类胡萝卜素的菌株,该菌株属于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  相似文献   
6.
对虾白斑症病毒的分离纯化及形态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取患白斑症的濒死斑节对虾 (Penaeusmonodon)的表皮、鳃和胃 ,匀浆后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和蔗糖垫层差速离心两种方案 ,提纯出WSSV ;两种方案比较 ,蔗糖垫层差速离心操作简便 ,不需使用超速离心机 ,所得病毒纯度较高 ,损失少 .负染观察发现 ,纯化的病毒核衣壳 2个末端结构不同 ,其中一端呈圆形 ,高约 2 1nm ,另一端较平 ,高约 15nm ;完整核衣壳的两个末端结构间的螺旋单位一般为 15圈 ,但也偶见个别较长的核衣壳 ,其螺旋单位数达 2 3圈 .  相似文献   
7.
斑节对虾白斑症的发病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虾白斑症的病程及病症特点,方法:对健康斑节对虾进行人工感染,同时用套式PCR检测感染后斑节对虾血液中病毒核酸的相对含量,结果:斑节对虾感染白斑症病毒后,依次表现出厌食,不活动、体色变红、甲壳出现白斑,反应迟钝直至侧卧死亡,濒死对虾的典型症状为空胃、红体、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及甲壳易剥离;感染对虾出现拒食后,其血液中白斑症病毒(WSSV)DNA的相对含量急剧增加。结论甲过同步不肿和甲壳易  相似文献   
8.
套式PCR检测斑节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解剖患白斑症斑节对虾的鳃组织,制备成不同释放倍数的模板,对其进行白斑症病毒(WSSV)的PCR扩增,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套式PCR的灵敏度大约为一步PCR的10^4倍;对感染病毒后不同时期的斑节对虾进行PCR检测,发现感染早期经一步PCR检测为WSSV阴性的样品,套式PCR的检测结果为阳性;对发病虾塘中的几种甲壳类动物进行PCR检测,发现经一步PCR检测为阴性的长臂虾、秉氏厚蟹和褶痕相手蟹等宿主,套式PCR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表明所建立的WSSV套式PCR检测法较普通的一步PCR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中华绒螯蟹(Edocheirsinensis)的Hsp70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以中华绒螯蟹卵组织cDNA为模板,克隆测序后拼接得到一条长2 429 bp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覆盖了完整编码区,编码649个氨基酸.经antheprot分析发现2个Hsp70基因的签名序列:IFDLGGGTFDVSIL,IVLVGGSTRIPKIQK;Dnak特征基序DLGTF-S-V;非细胞器基序:RARFEEL;核定位信号标签:KKDPSESKRALRRL;胞质Hsp70特征基序GPTIEEVD.经BLASTn和BLASTx软件分析,该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uannamei)、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相似性分别为85.30%和84.89%.根据核苷酸序列所推导出的Hsp70氨基酸序列,其与斑节对虾、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相似性分别为93.23%和93.40%.本研究克隆了中华绒螯蟹的Hsp70基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锯缘青蟹的抗逆机理及其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血细胞的分类与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罗氏沼虾的血细胞进行分类,研究各类血细胞的组成情况.方法:从罗氏沼虾心脏取血制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光镜观察.结果:根据血细胞的形态、核质比、细胞质颗粒的大小与分布以及染色情况,可将罗氏沼虾的血细胞分为:①透明细胞,其胞质中无明显颗粒,核质比大;②半颗粒细胞,其胞质中含有明显的颗粒,颗粒大小不均,分布不均匀,核质比小;③颗粒细胞,其胞质中含有明显的颗粒,颗粒大小均一,分布均匀,核质比小.结论:罗氏沼虾的血细胞可分为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3类,它们在血细胞中所占比例依次为:颗粒细胞<半颗粒细胞<透明细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