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室内静态模拟净水厂污泥与沙、沸石、锁磷剂(镧改性膨润土Phoslock?)等4种覆盖材料控制底泥氮磷的释放效果.结果表明:在覆盖强度为2 kg·m-2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沸石覆盖对氨氮的平均削减率为42.04%,沙覆盖和锁磷剂覆盖对氨氮均没有削减效果,净水厂污泥覆盖不仅对氨氮没有削减效果,而且还会向水体释放氨氮;锁磷剂、净水厂污泥、沸石和沙的覆盖对正磷酸盐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75.98%,53.73%,28.09%和10.69%.最后,分析几种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2.
低功率超声波去除铜绿微囊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污染问题,利用超声波在水中的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产生的高压、冲击波、声流和剪切等力学作用,研究不同超声频率、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影响.结果表明,当超声频率为500 kHz,超声功率为80 W时,藻类的去除效果最好,超声5 min后,除藻率可达到94%,而且通过二次超声可进一步抑制残余藻类的生长,稳定除藻效果.最后,采用FDA-PI双色荧光法观察和识别经超声处理后藻细胞的存活形态和结构变化,研究超声除藻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以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16个试点城市之一厦门市海沧区马銮湾试点区为例,结合片区现状,采用双环入渗法测定土壤下渗率,并结合土壤容重、含水率、粒径分布等土壤特性,分析不同地块、不同用地类型的40个检测点土壤渗透能力. 利用Horton下渗模型,确定土壤渗透系数,指导试点区选择适宜的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结果表明,试点区居住小区、工业区和城中村土壤渗透能力普遍较强,农林用地次之,公共设施用地最差. 对试点区4个点位2种用地类型(公共设施用地和工业区)的2种LID设施(雨水花园和生物滞留设施)效果分析显示,雨水花园适合修建于学校、停车场等面积较大地区;生物滞留设施适合应用在道路和居住小区绿化带等面积较小、坡度较小的地区. 土壤特性和土壤下渗率可单独作为土壤渗透能力的评判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净水厂污泥(WTPS)直接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除磷过程中存在向水体释放氨氮和有机物的问题,研究煅烧改性净水厂污泥(C-WTPS)制备除磷材料的可行性,考察C-WTPS的氨氮和有机物的释放情况,优化煅烧工艺参数.等温吸附试验和去离子水浸渍试验的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为50~400℃,煅烧时间为0.5~4.0h范围内,最佳煅烧温度为400℃,最佳煅烧时间为2.5h;与WTPS相比,C-WTPS对磷的吸附量增长48.2%,氨氮和总有机碳(TOC)的释放量分别削减79.5%,71.9%,铵态氮和有机物的质量比分别削减80.5%,91.6%;C-WTPS制备除磷材料具有可行性,煅烧改性工艺不仅提高WTPS的磷吸附能力,而且大为削减了WTPS氨氮和有机物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活性覆盖材料吸附饱和失效和沉水植物在光照较弱的水体底部难以生存的问题,在污染底泥沉水植物与活性覆盖材料联合修复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一种可调节式富营养化水体污染底泥覆盖床装置,并开展室内静态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历时25 d,在苦草种植密度为30株·m~(-2),黑藻种植密度为8丛·m~(-2),沸石和活性炭混合覆盖强度均为1 kg·m~(-2)的条件下,基于沉水植物(苦草+黑藻)和活性覆盖材料(沸石+活性炭)联合的可调覆盖床系统对水体中氨氮削减率及高锰酸盐指数削减率分别达到98.78%,51.05%,可有效削减水体中氨氮和有机物的负荷.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生物吸附过程中Cr(Ⅵ)的还原转化机理,以改性玉米秸秆(corn stalk based anion exchanger, CS-AE)为模型吸附剂,通过XPS、13C-NMR和FT-IR等手段表征吸附Cr(Ⅵ)前后的材料表面组成和结构,并结合对吸附溶液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硝态氮(NO3--N)等产物分析,探讨Cr(Ⅵ)还原的电子供体及可能反应路径.通过批吸附实验证实了CS-AE吸附去除Cr(Ⅵ)过程中存在Cr(Ⅵ)还原转化现象,在实验条件下10%~35%被吸附Cr(Ⅵ)还原转化为Cr(Ⅲ),且大部分( 65%)Cr(Ⅲ)产物被固定在CS-AE表面.XPS表征中Cr 2p3/2谱图分析证明了Cr(Ⅲ)的大量存在,且N 1s、C 1s和O 1s谱图分析发现CS-AE与Cr(Ⅵ)反应后表面含氮物质特别是季铵基相对含量降低.13C-NMR和FT-IR表征也进一步地说明了吸附Cr(Ⅵ)后CS-AE表面季铵基减少,羧基结构有所增加,表明了季铵基是Cr(Ⅵ)还原转化的主要电子供体基团.吸附反应后溶液中TOC、TN和NO3--N含量随Cr(Ⅵ)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加,与Cr(Ⅲ)生成量呈正相关关系,可以确认CS-AE表面季铵基被Cr(Ⅵ)氧化,主要反应路径为季铵基经过碳-氮键氧化断裂,形成有机胺进入溶液,且部分有机胺被Cr(Ⅵ)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相似文献   
7.
高效藻毒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藻毒素的效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藻毒素污染的水库底泥中富集分离出7株高效藻毒素降解菌,结合7株菌的生长曲线研究,确定出菌株M-5、M-6和M-7三株菌为高效菌,并对它们的生理生化特性和降解藻毒素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5和M-6为假单胞菌、M-7为气单胞菌.各单一菌株24 h降解藻毒素效能为63%~84%,延长作用时间至4 d,可以将藻毒素降解率提高到90%以上,将3株菌混合作为混合菌协同作用藻毒素,可缩短作用时间,3 d将藻毒素基本降解完全.  相似文献   
8.
水库水的藻毒素污染调查及产毒藻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水库水进行定期采样,测定水样富营养化控制因子、叶绿素a和藻毒素的含量,了解水库水微囊藻毒素(MCLR)的污染状况、季节性变化规律以及分离鉴定释放毒素的产毒藻株,以期探讨引起藻毒素污染的内外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在监测的8个月内水库水都检出MCLR,其变化规律与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含量呈现正相关,同时受水温变化幅度影响,4月和10月正是春秋两季季节交替的变温期,此时藻毒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月份,为藻毒素污染的暴增期;同时分离出5株产毒藻,其中1株为优势藻株,初步鉴定为微囊藻,产毒MCLR,是引起水库水MCLR污染的优势藻.  相似文献   
9.
采用熔化成型法,以环境友好型材料石蜡和硅砂为复合材料制备复合型高锰酸钾缓释体(CRPCs).将制备的缓释体用于渗透反应墙(PRB),通过小型砂槽实验比较缓释体在反应墙中横向、竖直放置对高锰酸钾传质的影响;通过中试砂槽实验研究在连续进水条件下,缓释体在平行于水流和垂直于水流方向上对三氯乙烯(TCE)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横向放置比垂直放置更有利于复合型高锰酸钾缓释体中活性组分在土壤中的均匀传质;在横向放置渗透反应器中,平行水流对TCE的去除效果稍好于垂直水流,但不论是平行水流还是垂直水流放置,最终出水均未检出TCE.通过25 d的连续进水实验发现:各取样点的去除效果均维持在高去除率,说明复合型高锰酸钾缓释剂可有效地去除土壤中的TCE污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