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热力学稳定性条件,推导得到了二元混和物的性极限条件;并把稳定性极限条件应用于三种状态方程中,从而得到了其相应的Spinodal曲线;且由PK方程得到的Spinodal曲线与实验数值符合较好,因此进行正烷烃类混和物的过热极限的热力学理论预测时,应选用RK方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失重法、极化曲线、电镜扫描和XPS能谱分析等方法对苯并三氮唑(BTA)及其复合缓蚀剂对海水中紫铜的缓蚀性能及缓蚀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BTA浓度达到150mg·L-1时,缓蚀率大于90%;BTA与柠檬酸钠复配后,缓蚀率有了很大提高,当BTA浓度为2mg·L-1,柠檬酸钠浓度为20mg·L-1时,缓蚀率达到96.0%,腐蚀速率为0.01014mm/a,缓蚀剂成本大大降低。极化曲线试验结果表明,BTA缓蚀剂在海水中为阴极型缓蚀剂,BTA与柠檬酸钠复合缓蚀剂为混合型缓蚀剂。对添加了缓蚀剂的海水中的紫铜表面进行的扫描电镜测试及XPS能谱分析的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了BTA和柠檬酸钠缓蚀剂的紫铜表面光滑,基本没有腐蚀;且在试片表面形成了缓蚀剂各组分均参与成膜的非水溶性保护层,有效的抑制了紫铜在海水中的溶解腐蚀。  相似文献   
3.
根据普遍法的对应状态原理,建立了预测多元混和物的过热极限温度的理论方法。用此法预测了6种二元混和物的过热极限温度,理论值与实验值及动力学理论预测值都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4.
以环己烷为溶剂,Tween-60 Span-80为表面活性剂,异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采用反胶束微乳液法制备纳米α-Fe2O3.首先研究了V环己烷:V异戊醇=5时Tween-60 Span-80质量分数及w(Tween-60)对微乳液体系加溶水的能力的影响,得到体系加溶水的最优组成为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33.9%,w(Tween-60)=88%.在此基础上,采用反胶束微乳液法制备纳米Fe2O3,探讨了铁氧体的失重及晶型变化规律和x=nFe3 :n(Tween-60 Span-80)对Fe2O3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超过400 ℃时,铁氧体逐渐转化为α-Fe2O3,600 ℃时,铁氧体已全部转化为棕红色的α-Fe2O3;氧化铁颗粒的粒径随着x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修正颗粒模型求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修正颗粒模型,并以该模型为基础用稀释法求得了水/span-80+异戊醇/环己烷W/O型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包括水内核半径Rw、颗粒有效半径Re、界面层厚度le、表面活性剂平均聚集数ns、颗粒总数Ne等;并求出了异戊醇从连续相(C)转移到界面层(i)的自由能变化ΔG0c→i.计算结果表明,微乳液颗粒有效半径随着水与有效表面活性剂的物质的量的比w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甲基异丁基甲酮(MIBK)为萃取剂,分离提纯铁样中的Fe3 ;采用正交实验探讨了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水相盐酸浓度、水相Fe3 质量浓度及油水相比对Fe3 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相盐酸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油水相比。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适用于链烷烃类系统的过热极限的动力学计算方法。采用发展的动态液滴技术,测定了正戊烷与正庚烷,正辛烷、正壬烷二元混合物的过热极限温度。实验结果表明,过热极限温度随外压的增加而升高,且过热极限温度与外压基本呈线性关系,与组分的摩尔分数也基本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根据普遍法的对应状态原理,建立了预测多元混和物的过热极限温度的理论方法.用此法预测了6种二元混和物的过热极限温度,理论值与实验值及动力学理论预测值都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9.
铜系催化剂湿式氧化处理高浓度焦化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Cu系催化剂,用于催化湿式乳化处理高浓度焦化废水。结果表明,铜乳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明显优于其它过渡金属乳化物,优化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可有效地控制Cu^2 的溶出,克服Cu^2 的溶出问题,使该类催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Cu系催化剂,用于催化湿式氧化处理高浓度焦化废水.结果表明,铜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明显优于其它过渡金属氧化物,优化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可有效地控制Cu2+的溶出,克服Cu2+的溶出问题,使该类催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