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喀斯特生境中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大样地及其周边地区布设35台红外相机,在12 427个相机工作日中共获得白鹇有效照片495张(组),独立有效照片381张(组)。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日行为频次比例和月行为频次比例来分析白鹇的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同时统计白鹇的集群情况,结果表明:(1)白鹇每日有4个活动高峰期,且雌性白鹇的活动高峰期比雄性早1~2 h;(2)白鹇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总行为频次的51.33%和37.20%,其余4种行为分别为警戒6.29%、对抗2.10%、休息1.68%、梳理1.40%,雌雄白鹇间在移动(t=2.266,df=28,P=0.038)和警戒(Z=-2.270,N=30,P=0.023)这2种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仅雄性白鹇在旱季的觅食行为比例显著高于雨季(t=0.252,df=13,P=0.026),而其他行为频次比例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4)白鹇集群群体的个体数量为2~6只,其中2~3只比例最大,占95.06%;(5)白鹇有雌性集群、雄性集群及混合集群3种方式,在雨季以单性集群(尤其是雌性集群)为主,而在旱季则以混合集群为主,存在显著差异(SymbolcA@~2=6.984,df=1,P=0.008)。白鹇表现出来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以及集群行为是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一种行为适应和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2.
黄胸鼠的取食与贮藏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用活捕笼捕获黄胸鼠12只,以花生、油茶及假海桐为备选食物,在围栏条件下对黄胸鼠的取食及贮藏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胸鼠主要集中贮藏食物;与油茶等林木种子相比,黄胸鼠更倾向取食和贮藏花生种子;黄胸鼠在巢外取食的位置一般会位于巢穴与种子释放点之间的区域,这可能是回避捕食风险的反映,每晚在巢内也会取食部分种子;黄胸鼠夜取食种子9.28±2.79g,约占其体重的10%左右.因此,黄胸鼠对林木种子有一定的捕食压力,但对种子扩散作用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特征,2015年1月至12月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布设红外相机开展监测。结果表明:在黄楝树、愚公和蟒河等3个林区37个相机位点中监测到太行山猕猴。猕猴在全年的日活动节律中出现2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位于6:40—9:30和15:20—18:20。与其他季节相比,猕猴在夏季的早活动高峰提前0.5~3.2 h出现,活动高峰期延长0.3~2.4 h,夏季晚活动高峰提前0.2~0.7 h结束,活动高峰期缩短0.5~2.7 h。此外,在黄楝树、愚公、蟒河和邵原等4个林区66个位点中监测到人类干扰活动,人类干扰的日活动高峰出现在10:00—18:00,与其他季节相比,人类干扰在夏季的活动高峰提前0.5~2.8 h出现,活动高峰期延长0.5~1.7 h。由此可见,太行山猕猴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可能主要受到温度、日照强度、日出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受到人类干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薯豆(Elaeocarpus japonicus Sieblet zucc)是一种在都江堰林区普遍分布的常绿乔木,其果实及种子为众多动物所取食.本实验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柳杉林4种生境的边缘和内部分别释放2种不同密度的种子,考察鼠类对种子命运的影响.结果表明:(1)薯豆种子的命运以原地转移为主;(2)边缘因素、种子密度因素对鼠类捕食作用的影响并不显著;(3)总体上种子在4种生境的中位存留时间有显著性差异;(4)4种生境的种子存留数变化以及最终剩余种子数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