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双洞分离式隧道扩建成四洞小净距隧道群的施工必须保证原隧道衬砌结构和新建隧道与原隧道之间中夹岩的稳定.运用三维有限元动力分析方法,对分离式隧道扩建成小净距隧道群的施工过程中原隧道衬砌结构爆破动力响应特性进行分析.根据原隧道衬砌结构最大平均有效应力特征得到了Ⅳ级、V级围岩隧道在不同施工方式条件下的原隧道衬砌结构的最大爆破震动控制速度和控制药量,为隧道扩建设计和安全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纪末期的压实驱动型成藏动力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输导格架(连通砂体、不整合面、断裂等 )空间上的配置关系和相互组合形式 ,探讨了压实驱动型成藏动力系统油气输导体系特征 ,划分出 3种输导体系类型 ,确定了其分布范围。乌夏地区油气是通过断裂砂体输导体系进行运移 ;克拉玛依及其斜坡区域的油气是以连通砂体不整合面为主要输导体系 ;百口泉地区、凹陷内部的油气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输导体系。该区三叠纪末期油气主要沿夏子街地区砂体断裂输导体系运移 ,油气分布与输导体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各影响因素对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的影响,准确预测煤层瓦斯含量,在分析潘一东勘探钻孔资料的基础上,基于灰色关联分析了影响13-1煤层瓦斯含量的各因素,确定了煤层埋深、顶板岩性、煤层厚度和地质构造是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主要因素;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煤层瓦斯含量预测模型,结合实际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训练与检验。结果表明:预测精度较高,验证了基于灰色理论与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车镇凹陷鼻状构造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车镇凹陷鼻状构造的分布、成因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生油岩条件和生储盖组合的研究,探讨了区内鼻状构造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油气沿鼻状构造的脊线进行运移,在鼻状构造脊线附近的圈闭聚集,而鼻状构造槽线位置的探井油气贫乏,甚至无油气显示.油气受鼻状构造脊线的控制呈放射状分布,受南北断阶带断层的遮挡呈环状分布的规律.这种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对认识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各影响因素对煤层瓦斯赋存特征的影响,准确预测煤层瓦斯含量,在潘三矿勘探钻孔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线性统计规律和瓦斯地质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影响11 -2煤层瓦斯含量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有煤层埋藏深度、地质构造、砂泥比、煤层厚度和倾角;利用逐回归分析建立煤层瓦斯含量预测模型,并结合实际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检验与误差分析.结...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车镇凹陷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发现其发育5个含油气系统,5个含油气系统在形成过程中共享油气运移通道和盖层等成藏条件,构成一藏多源、一源多藏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源充足,成藏条件匹配良好,油气资源丰富,东营组和馆陶--明化镇沉积时期是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时刻.斜坡带和盆地边缘凸起油气资源最丰富,是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煤层底板在煤层采动后会发生变形与破坏,煤层底板破坏特征是判断底板突水与否的重要依据。以杨柳煤矿10煤层底板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煤层底板岩层在采动条件下的应力变化特征与岩体破坏特征。结果表明:10煤层底板平均厚度59.16 m,在开采条件下最大破坏深度为13.6 m,底板受下部灰岩水影响的可能性很小。该研究可以为分析煤层底板突水机理与底板水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划分煤层底板岩体结构类型,可以为矿井安全生产和水害防治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采用分形几何学理论,对青东煤矿10煤层底板岩体的断裂网络发育特征进行分析,以测算所得分维值作为评判标准,进而划分10煤层底板岩体结构。利用Surfer软件,绘制10煤层底板断裂网络分维等值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10煤层底板岩体结构以完整和块裂结构为主,含有部分碎裂结构和极少量的松散结构,研究区内断裂网络发育与分维分布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纪末期的压实驱动型成藏动力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输导格架(连通砂体、不整合面、断裂等)空间上的配置关系和相互组合形式,探讨了压实驱动型成藏动力系统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划分出3种输导体系类型,确定了其分布范围。乌-夏地区油气是通过断裂-砂体输导体系进行运移;克拉玛依及其斜坡区域的油气是以连通砂体-不整合面为主要输导体系;百口泉地区、凹陷内部的油气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输导体系。该区三叠纪末期油气主要沿夏子街地区砂体-断裂输导体系运移,油气分布与输导体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对车镇凹陷鼻状构造的分布、成因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生油岩条件和生储盖组合的研究,探讨了区内鼻状构造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油气沿鼻状构造的脊线进行运移,在鼻状构造脊线附近的圈闭聚集,而鼻状构造槽线位置的探井油气贫乏,甚至无油气显示.油气受鼻状构造脊线的控制呈放射状分布,受南北断阶带断层的遮挡呈环状分布的规律.这种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对认识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