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鹅山水利风景区规划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根本理念.遵循水、山、林、田、路统一规划,突出水秀山清;水利功能、生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和科教功能全面发挥,以水利功能发挥为首务;制定合理开发容量,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等原则.通过统筹安排水利风景区的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综合协调纵观景、对岸景和鸟瞰景,以及功能区的详细规划等来保障规划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治理主张的历史争议及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洞庭湖区治理主张的历史争议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评述,并对贯彻党中央治理江湖的方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态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产业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生态产业具有与传统产业显不同的特征,发展生态产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分析生态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我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三产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澧南垸为例探讨的洞庭湖区蓄洪垸生态补偿机制,包括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及补偿运行机制等。补偿主体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并由政府补偿逐步过渡到市场补偿。澧南垸生态补偿标准约为6 000元/hm.2a。补偿方式有政策补偿、资金补偿、智力补偿等。政府部门要通过承担责任、制定规章、加强宣传等办法促使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运行,并制定一系列的生态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5.
人类与灾害相互影响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人类与灾害要上互影响机制的出发发点:人类与灾害的对立统一性;环境因子致灾差异性;灾害的诱导性和人类的主动性;人类与灾害相互影响强度的递增性,人类与灾害相互影响机制主要有:孕灾环境,承灾体的耐性域机制;灾害心理行为机制;时空合机制;反馈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1998年河南省特大洪涝灾害的特征及成因,提出了防治对策,为湖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治理洞庭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二者进行定量研究,可为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根据津市市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以及谢高地等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的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计算津市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增加了18.41×106元,年均变化率为0.19%,在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中,除了食物生产功能外,其他单项服务价值都在增加.同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差异明显,总体而言东南部地区服务价值较高,中西部稍低,而北部地区尤其是涔澹农场服务价值的增长幅度大.  相似文献   
9.
60年来湘江干流径流泥沙过程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M-K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对1951—2011年湘江干流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逐步减少趋势,但输沙量的减少趋势较为显著;(2)年径流量未发生明显突变,年输沙量在1997年发生了突变;(3)年输沙量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输沙序列分为1951—1996年的多沙期和1997—2011年的少沙期;(4)年径流量存在35年、11年、16年、6年和4年的周期性,输沙量存在32年、11年、20年、4年和6年的周期性规律;(5)在1951—2011年湘江干流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其年输沙量显著减少归因于人为作用,主要是水利工程拦沙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湘江输沙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结合处是城市和乡村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土地利用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本文通过对农村土地利用行为进行动态监测,编制结合部专项规划,创新结合部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将可实现城乡结合部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