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根据阔口游仆虫微管蛋白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扩增出692bp的γ-微管蛋白基因片段,将之重组到L4440载体中,重组质粒转化到RNAase缺陷型E.coli HT115菌株中,并用IPTG诱导双链RNA的表达,将经诱导后的重组菌喂食游仆虫,诱导出RNAi表型,具体表现为虫体变小、变圆,约两周后游仆虫全部死亡.电镜观察表明,经诱导后的游仆虫部分纤毛杆横切面显示结构为9+0,部分纤毛杆膨胀变形并开始瓦解,原高度有序的微管排列结构消失.进一步证实喂食法可有效地产生RNAi,γ-微管蛋白基因沉默后游仆虫无法维持正常形态并死亡,观察到纤毛杆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此推测γ-微管蛋白的表达和细胞调控在游仆虫细胞微管骨架的装配及其细胞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海洋尾丝虫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种群动力学规律,初步探讨不同温度(4,12,20,28,32℃)及不同培养液条件(虾肉浸出液、麦粒浸出液、牛肉浸膏培养液和酵母浸膏培养液)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4℃时繁殖速度慢,经历长时间(9 d左右)的停滞期进入增长期;12℃时不同培养液中的最大种群密度表现为:酵母浸膏培养液牛肉浸膏培养液虾肉浸出液麦粒浸出液;20℃则表现为:牛肉浸膏培养液酵母浸膏培养液麦粒浸出液虾肉浸出液.结果表明,牛肉浸膏和酵母浸膏培养液适用于短期种群的快速扩大培养,虾肉及麦粒浸出液适用于实验室保种.20℃是海洋尾丝虫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而12℃的虫体种群密度稳定期维持较久.研究结果提供了实验室培养和保存海洋尾丝虫的方法,并为海水养殖动物的海洋尾丝虫病研究提供了实验生态学数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