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师范院校中系写作教学的低效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中学语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指导中学生作的水平也亟待提高。考虑到师范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如何将大学、中学的写作目标结合起来,使大学写作教学在内容上更具针对性。目标上更具明确性,效果上更具动力性,是本想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含泥量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能力的影响,试验选择净浆流动度和黏度两个指标,研究泥对掺聚羧酸减水剂水泥浆体流变性质的影响,并利用IR、UV手段分析确定了泥的滤液对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结构的影响及碱性环境中聚羧酸减水剂在泥颗粒表面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当泥取代水泥质量的15%时,聚羧酸减水剂由于泥的存在已无分散效果;增大聚羧酸减水剂掺量可以提高含泥水泥浆体的分散性;泥的滤液不会改变聚羧酸减水剂的分子结构、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分散能力无不利影响;在饱和石灰水模拟的碱性环境中,泥对减水剂的吸附很快,初始时间里(6 min内)泥就已经充分吸附了聚羧酸减水剂,泥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量为水泥的4倍左右。  相似文献   
3.
本针对写作教学中量多质差的现象,为追求更高更好的写作效果,提出了精品意识这一概念,旨在以精品意识取代学生的以敷衍交差为目的的及格意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当成为贯彻写作训练始终的指导思想。不仅如此,本还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一套训练方法,使精品意识的养成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柱面驱动新型行波超声电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增加定转子接触面积,使接触应力分布均匀,从而减少接触区磨损,提高电机的机械性能,利用壳体的非轴对称振动模式,成功地研制出一种柱面驱动新型行波超声电机.在设计的电机结构中,给出了压电陶瓷的极化、分布和驱动方式,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9.0对定子进行了模态和谐响应分析,并运用振动理论推导了定子齿上的椭圆运动轨迹方程.实验表明,该电机在驱动电压有效值为150V、驱动频率为16.1kHz时,堵转转矩为1.8N·m,最大空载转速为64r/min,说明电机的连续运转性能良好,能够保证定转子之间的良好接触,使电机平稳转动,从而提高了电机的机械输出性能.  相似文献   
5.
从4个不同地点取得4个以破碎石灰石为粗集料的废弃混凝土样品,破碎、分离,获得以石灰石为主的颗粒,取代天然石灰石作为钙质原料煅烧出4个波特兰水泥熟料样品,并与重庆拉法基水泥厂生产的熟料和市售水泥样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废弃混凝土熟料的4种主要矿物的XRD特征峰明显;游离CaO低于1%;可以用其制备出52.5级硅酸盐水泥.  相似文献   
6.
李有光 《科技资讯》2006,(22):117-117
中职语文课堂教改要依托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使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注入时代活水,以“做”为突破口和抓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适应未来需要的创造型人才成长引好路,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写作、批改和评讲是作文教学三大环节。传统作文教学只让学生参与其一,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力。本文试图建立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柱面驱动的新型超声电机,这种新型结构增大定转子之间的接触面积,不同于以往圆板或圆环行波超声电机的定转子间在以波峰为中心的球形区域接触,而是采用以圆柱母线为中心的矩形区域接触,从而提高了电机的转矩.运用ANSYS9.0对定子的振型进行模态及瞬态分析,并运用振动理论推导了电机的运动学方程,通过实验测试了该电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超声波电机需要工作在超声频域内,根据各种电机的不同结构型式,其驱动电源必须能够提供输出频率在20-100 k Hz范围的高频电压,产生的两相电压为具有相同频率、电压幅值相同的正弦交流驱动电压,并且这两相电压具有一定的相位差,超声电机对电压幅值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在几百伏甚至上千伏。该文阐述了行波超声电机的特点及对驱动电源的要求,介绍了移相控制芯片UCC3895及移相控制策略的基本原理。最后通过实验对驱动效果进行了检验,得出了电机相位差与转速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探源的视域来研究可以看出,"心"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论的核心范畴。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应该由"以人为本"提高到"以心为本",对中国美学的认识应该由"人化批评"上升到"心化批评"。中国美学"心"论的现代转化是解决当代中国"失语症"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