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湖北省明清时期蝗虫灾害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历史资料,对湖北省明清时期蝗虫灾害发生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其它灾害耦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明清时期的蝗虫灾害频繁,且经历了“无灾时期、多灾时期”两个阶段;蝗灾在发生时间上年内表现出“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年际则具有连发性特征,并呈现出80-100年的振荡周期;蝗虫灾害空间上则体现出“丘陵山地发生少,沿江平原及岗地发生多”且深受河南、安徽两省蝗灾发生影响的特征;同时,蝗灾与旱灾几乎相伴而行,与水灾关系不大,且常常导致饥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鄂南楠竹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楠竹产业大规模、高效益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历史统计资料,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江汉平原明清时期洪涝灾害发展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灾害成因。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地区洪涝灾害频率加快、强度增大的趋势,并经历了少灾、多灾、大灾三个时段;同时,洪涝灾害发生还有夏秋多、春冬少以及沿江地区多,丘陵岗地少的特点;洪涝灾害发生和发展既受大气环流、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的控制,同时更是人地矛盾激化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为给宜昌市中心城区用地布局提供依据,在分析宜昌市中心城区1997年~200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结果表明,该市中心城区目前用地还没有达到一个稳定的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变异较大,土地开发利用不足;从自然条件、建设条件、经济条件3个方面对宜昌市中心城区用地变化影响凶素、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评价,规划了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及时序安排,提出了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环境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改进以往环境学实践教学组织易于松散、流于形式、教学效果难以客观评价等不足,根据多年实践教学经验,本文设计了环境学实践教学组织思路和方法,并提出了相应评测体系,以此为环境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干旱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是进行干旱灾害管理,减少干旱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回顾干旱风险评估发展的历史,综述了干旱灾害的致险性、承灾体的脆弱性以及干旱灾害风险损失研究现状,探讨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干旱致险性评估指标与方法对于干旱形成过程和机理反映不足;许多研究已注意到社会经济因素对干旱脆弱性的影响,但保险、贸易、政策等人文因素反映不足;另外,干旱风险损失在损失机理表达研究上有待进一步提高。未来的干旱风险研究将会以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在信息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强调各学科、各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重视干旱影响机理的认识,更加关注人文因素对农业干旱脆弱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8个代表性站点1470年~2000年的旱涝等级资料和1951年~2000年5~9月的器测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EOF、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技术,对1470年~2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湿演变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旱涝等级资料能够准确表达该区域干湿演变的时空特征;(2)前3个主要模态——全区一致、东西相反、南北相反,基本上反映了该区域干湿变化的主要特征,其中第一模态解释了42.3%的方差;(3)在30年的时间尺度上,区域干湿突变均出现在1850s以前,1550s、1740s,1820s,1837s由干转湿,1620s、1520s和1850s由湿转干,近50a是过去500a中年际气候变率最大的时段;(4)干湿演变的主要周期是117a、40a、30a、18a、5a和2~3a,除了18年和2~3a的周期震荡强弱变化不明显外,其余的周期信号强弱均在18世纪温暖时段前后出现了明显变化.这也意味着,19世纪的寒冷时段并非是17世纪寒冷时段的循环再现,这两个寒冷时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了南方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南方丘陵地区土地整理过程中四大主要工程(土地平整、道路工程、灌排工程、防护林工程)应采取的一些特殊工程措施,并结合湖北省红安县红华项目区对工程措施效益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CMIP5 的5个模式逐日最高温度模拟数据,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以年高温日、强危害性高温日、热浪日数及高温极值等4个极端高温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模式集合加权平均预估了未来2011年~2099年间近期(2011年~2040年)、中期(2041年~2070年)和远期(2071年~2099年)不同时段极端高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 随着排放浓度的增高,4个高温要素值均呈增加趋势,RCP8.5情景下增加最为剧烈;与基期(1981年~2010年)比较,RCP8.5远期(2071年~2099年)高温日数、强危害性高温日数、热浪日数大多增加4~8倍,西北、黄淮海、东南、长江中下游等区域普遍出现了45℃以上高温极值;与基期比较,远期极端高温增加1.2~7.5℃;2) 对于各高温要素值,RCP2.6、RCP4.5中期增幅较大,而RCP6.0、RCP8.5远期增幅较大;3) 4种浓度情景下,各区域高温要素值增量变化差异较大,其中,高温日数、热浪日数在东南区增量最大,其余由大至小为依次为长江中下游区、黄淮海区、西北区、西南区、东北区;而强危害性高温日数、年高温极值则以长江中下游区增量最大,其余由高至低为西北区、黄淮海区、东南区、西南区和东北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