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14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距今10000年前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过渡,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事件.北京斋堂东胡林遗址属于新石器早期人类遗址,其文化面貌具有明显的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性质.同期墓葬中还出土有多具古人骸骨,被称为东胡林人.配合考古发掘,在东胡林遗址进行了地貌第四纪调查和相关沉积物的分析,就东胡林人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东胡林人主要生活在11100~9600cal a BP期间,对应于新仙女木事件结束之后的升温期,当时气候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出现了温和较干的温带草原与较为温暖湿润的温带草甸草原交替的植被环境.文化遗迹的分布部位表明,东胡林人主要活动在河漫滩平原上,地势平坦、水热条件较好、植被比较茂盛的河漫滩平原适宜于史前人类生活.这一研究有助于重建10000aBP前后北京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也有助于加深对华北地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时期环境背景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针对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选择效果不稳定、易于过学习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黎曼度量的模型选择方法.首先,基于信息几何理论,证明了LS-SVM模型泛化能力受样本点二阶协变张量的影响;其次,进一步证明了同时最小化所有样本点的黎曼度量之和与权重向量的L2范数即可提高模型泛化能力;在此基础上,将LS-SVM模型选择转换为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引入多目标粒子群算法选取最优超参数.采用仿真与真实UCI数据集对所提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LS-SVM与基于留一法模型选择的LS-SVM相比,所提方法可以取得更小的泛化误差,同时数值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加强地理学者和考古学者之间的交流,加深环境考古学和动植物考古学之间的联系,鼓励和支持青年环境考古学者的研究,促进中国环境考古学的发展,2019年5月5日,以"动植物考古与环境考古"为主题的"环境考古"主题研讨沙龙(第4期)在北京联合大学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兰州大  相似文献   
4.
云杉八齿小蠹伴生蓝变真菌侵害云杉属和松属,严重可导致树木死亡.经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个蓝变菌菌株适宜生长温度均为25℃,对酸碱度的适应能力强,当pH值在3.5~9.0范围内均能生长,在酸性环境下发育较好,以葡萄糖为最佳碳源.此外,菌株Ophiostoma penicillatum可很好利用乳糖,最佳氮源为甘氨酸和酵母粉;菌株Ophiostoma sp.可较好利用甘露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甲基托布津、扑海因和中生菌素对试验菌株的生长有极强的抑制效果,腐霉利、噻菌铜和霜霉威对Ophiostoma penicillatum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且试验使用的浓度仅为药剂常用浓度的1/10.  相似文献   
5.
夏正楷  张小虎  楚小龙  张俊娜 《科学通报》2009,54(12):1742-1748
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2005~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荥阳市薛村附近的南水北调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在薛村遗址揭露出大量的古地震遗迹, 主要有地堑、地裂缝和古代文化遗迹的错位等. 根据古地震遗迹与文化层(或灰坑)之间的相互关系, 初步判断古地震发生在商代前期, 大致时间在二里岗下层晚期到二里岗上层之间, 进而通过灰坑中木炭的AMS14C测年, 确定这次古地震发生在(2910±35)~(3165±35) a BP (或(3160±35) a BP)之间, 亦即日历年龄1260~1520 BC(或1510 BC)之间. 薛村史前地震遗迹迹象清楚, 年代确凿, 填补了中原地区这一阶段古地震记录的空白. 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对史前地震的了解, 拓宽了古地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而且也为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工程, 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直径圆钢成型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建筑节能技术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国内外节能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西方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40%,而我国建筑的能耗已逐步上升到了40%。因此,建筑节能成为当前节能领域的当务之急。一、建筑保温设计  相似文献   
7.
针对离焦模糊图像高斯核难以快速精确估计的问题,提出了局部熵和参数校正相结合的辨识算法.该算法首先对模糊图像进行局部熵滤波提取图像阶跃边缘模糊区域,然后对此区域进行两次人为离焦模糊,根据梯度比估算高斯模糊核,在计算中提出参数校正的方法减少了量化误差,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模糊核较小时能够精确快速地定位阶跃边缘,并提高了高斯模糊核的识别精度和识别效率,为模糊图像复原提供了较为精确的退化函数.  相似文献   
8.
刘晓芳  张俊娜 《科技信息》2012,(35):216-217
针对酿酒葡萄分类问题,在没有明确分类情况下,提出模糊C均值聚类和自主神经网络算法,在已知葡萄酒质量评分结果的前提下,首先对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和葡萄酒质量的数据进行极差归一化处理;运用模糊C均值聚算法得到分类隶属度矩阵和分类中心,并用自主神经网络无监督的学习方式成功地将酿酒葡萄分为三个等级.可以作为葡萄酒生产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由于古代农业形成的复杂性和遗址的多样性,如何选择合适遗址以提高炭化植物遗存研究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已成为重要的课题.选择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发达的洛阳盆地,选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23个新石器-青铜时期中小遗址,从灰坑和文化层中采集土样进行浮选和炭化植物遗存鉴定,并与周边地区的大遗址进行了比较.中小遗址和大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均表明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属于以粟和黍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并逐渐出现了稻、小麦和大豆,到二里头时期发展成为五谷齐全的农业经济.相比之下,中小遗址农作物种类多样化的出现要早于大遗址,但二里头时期中小遗址稻和小麦在农业中的比重远低于大遗址,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它们遗址功能的不同.另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表明:在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台塬沟谷区农作物种类比冲积平原区丰富;而到二里头时期,冲积平原区在农作物种类和数量上都超过台塬沟谷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对区域农业考古研究的极大补充,更能反映区域内农业形成和发展的复杂过程,今后应加强对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相似文献   
10.
洛阳二里头遗址南沉积剖面的粒度和磁化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阳盆地内二里头遗址南沉积剖面位于遗址所在二级阶地的前缘,属于河流堆积。对剖面的沉积物样品做了光释光测年及磁化率、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剖面沉积年代大致在2000~5000 aBP之间。剖面下部(113~123 cm)沉积物粒度较细,磁化率偏高,粒度曲线反映水流较弱的泛滥平原沉积环境,属河漫滩堆积;中部(90~113 cm)粒度较粗,磁化率较低,粒度曲线反映水动力较强的边滩–漫滩沉积环境,属河床边滩堆积;上部(0~90 cm)粒度变细,磁化率升高,粒度曲线反映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泛滥平原沉积环境,属河漫滩堆积。其中沿水平方向可见剖面中部的河床边滩堆积直接覆盖在二级阶地顶面的龙山时期灰坑之上,由此可以确认剖面中部地层记录了一场漫上了河流阶地的特大洪水事件,这一记录与孢粉分析得到的气候变化过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4000 aBP前后异常洪水的出现和大洪水前后河流过程的变化,可能是对4200 aBP全球性气候异常事件的区域响应,对我国最早的都邑——二里头城址的选址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