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1.
本文采用微量板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西瓜花叶病毒获得成功。此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检测病毒提纯液的最低浓度为40毫微克/毫升,也能检测出稀释40000倍病叶澄清液中的病毒,灵敏度比琼腊双扩散高1000倍以上。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也能检测出单粒哈密瓜种子及单株幼苗的西瓜花叶病毒,测得种子带毒率为22%,幼苗带毒率为20%。此法快速简便,适合大量种子及幼苗标样的检测,尤其对于田间幼苗的隐症带毒及流行研究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侵染新疆哈密瓜的病毒种类有西瓜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南瓜花叶病毒及烟草坏死病毒。1980—1985年,在田间试验及室内研究中,规察了影响病害流行的各种因子。初步认为,5—6月旬平均气温达25℃左右,月平均气温达20℃以上,相对湿度在30—50%时,田间开始出现中心病株,随麦二叉蚜、桃蚜迁飞高峰后,发病率出现明显的流行陡度。持续25—30℃的日平均温度,半月之内造成大流行。对70个哈密瓜品种的试验观察没有免疫品种。这期早播或播时铺上塑料地膜或银色反光薄膜可以大大阻止病害流行,而黄瓜、西葫芦等蔬菜作物与哈密瓜邻作,可促使病害早期发生。本文讨论了影响发病及流行的各种因素,流行前期进行予测,为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分离提纯的研究中,获得了一个较好的提纯程序。用刚显症的新鲜番杏病叶,加PH8.4、0.2m的硼酸缓冲液(内含0.5%巯基乙醇,0.1m脲素、0.005mEDTA),捣碎过滤,6%PEG沉淀后,通过SePharose2B柱层析染纯化病毒。病毒经6%PEG再次沉淀浓缩后,调节病毒悬液PH至酸性使病毒易悬浮,并通过病毒等电点沉淀法进一步纯化病毒。纯化病毒制剂呈典型的病毒核蛋白紫外吸收曲线,最大吸收值在270毫微米,最小吸收值在250毫微米。该病毒分离物OD_(260)/OD_(280)为1.123左右,核酸含量约4.5%,病毒等电点PH4.8~4.9。病毒的核酸电泳出现4条带,它们的分子量约2.25×10~6、1.8×10~6、1.05×10~6、0.75×10~6道尔顿。病毒粒体含一种外壳蛋白亚基,分子量约2.05×10~6道尔顿,由约16种199个氨基酸组成。病毒制剂在分析超速离心时出现了4个沉降界面,它们各自的沉降系数分别为200.8S,165S,125.8S和100S。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述了用免疫电镜法鉴定苜蓿病毒分离物M—4及不同时期感染该病毒的不同寄主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免疫电镜测定结果证明分离物M—4是菜豆黄色花叶病毒(BYMV)。该病毒可侵染苋色藜、三叶草,菜叶、蚕豆等寄主。这些寄主的超微结构特征。1、细胞内有风轮状、带状和环状三种形式的内含体。2、不同寄主细胞中三种内含体的数量不同。3、病毒粒子较少,分布在液泡膜附近。4、接种不同时期寄主叶片细胞中叶绿体及内含体数量有所变化,接种第30天时内含体数量最多,并能看到一些细胞质束丝。  相似文献   
5.
1983~1984年我们对新疆发生的大豆病毒病进行了毒源鉴定工作。病毒的寄主范围很窄,测定的十四种植物中只能侵染大豆和菜豆品种Topcrop,不能侵染菜豆其他品种、豇豆、蚕豆、绿豆、豌豆、眉豆等豆科植物,也不能侵染普通烟、曼陀罗、百日菊、苋色藜、昆诺阿藜等。病毒的种传率为0.6—15.2%,棉黑蚜、桃蚜可以传毒。病毒的致死温度为60℃,稀释限点1:1000,体外保毒期四天。所有毒源标样与标准的大豆花叶病毒(SMV)抗血清发生明显的沉淀反应,一少部分标样与SMV抗血清发生反应的同时,还与苜蓿花叶病毒(AMV)的抗血清发生反应。电镜上观察病毒粒体为线状,大小为700~800×10~15毫微米。根据以上性状,引致新疆大豆病毒病的毒原主要为大豆花叶病毒(SMV)。  相似文献   
6.
1982—1983年,作者等对从新疆哈密瓜上分离出的两种病毒西瓜花叶病毒2号(简称WMV—2)和黄瓜花叶病毒(简称CMV)进行了提纯,制备了抗血清。用部分提纯的CMV注射兔子,获得了1/512效价的抗血清。用制备的抗血清与CMV—3(黄瓜株系)和CMV—4(豇豆株系)进行了琼质双扩散,发现新疆哈密瓜上的CMV与CMV—3和CMV—4有一定相关。WMV—2提纯比较困难,因为在提纯过程中病毒极易聚集。用PEG沉淀法病毒重新悬浮困难,丢失较多,最后采用差速离心。在超速离心对加20%蔗糖垫。在两次差速离心后再经一次20—(?)%蔗糖梯度离心,得到了较好的提纯效果,制备了1/64效价的抗血清。用作者等制备的WMV—2抗血清与美国、丹麦和日本的WMV抗血清进行了比较试验,证实新疆的WMV—2与美国和丹麦的WMV—2有相同的抗原性。用作者等制备的WMV—2抗血清与哈密瓜病株的蔓、叶、花、果及种子进行血清反应,发现病株的蔓、叶、花、果各部均有大量病毒存在。  相似文献   
7.
新疆哈密瓜病毒病的毒源种类较多,在田间流行中最主要的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南瓜花叶病毒(SG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发生较少。我们应该以防治WMV—2为主,兼治CMV。由于WMV—2是既种传又蚜传的病毒,可以通过种子热处理,银灰薄膜避蚜,用杀蚜药剂灭蚜,调整播种期,加强田间肥水等措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1984——1985年在石河子地区采集了蕃茄病毒标样175个,包括不同症状和严重度的病株。通过鉴别寄主反应,蚜传实验,物化属性测定血清学反应及病毒提纯后的电子显微镜形态观察进行了病毒种类的常规鉴定。初步认为,1984年石河子地区蕃茄病毒病的主要病源是TMV—蕃茄株系,占田间流行病源的74.5%,占调查样点的81.8%,其次为TMV—普通株系和CMV分别占30.6%和24%,同时占调查样点的63.6%和72.76%,但未发现CMV单独感染的病株。 在鉴定工作的同时,对蕃茄病毒病的流行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品种抗病性,种子带毒情况,种子消毒及蕃茄病毒病的田间防治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对蕃茄病毒病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温度,连作及田间管理等。远离菜地且有自然屏障的蕃茄病毒病明显减轻。除此,蕃茄品种间有一定的抗病性差异。新鲜种子带毒率高,贮藏数月后带毒率明显降低,用磷酸三钠和次氯酸钠对种子进行消毒,可以降低种子带毒率;磷酸二氢钾在蕃茄病毒病发病初期喷洒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且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1983年9月,从新疆石河子豇豆病毒病植株上分离到1株病毒分离物Cp—1。汁液摩擦接种试验的结果证明,它可以侵染三种豆科植物和二种藜科植物。在豇豆上引起系统花叶,叶片皱缩,下卷并有疱疹等症状;在绿豆上表现为局部病斑。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为55—60℃,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保毒期3—4天。Cp—1汁液易摩擦接种,桃蚜、棉黑蚜均可传毒,可通过种子传毒,种传率为10.6%。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为12—5×700—750纤米。病株叶片细胞内有风轮状内含体。该分离物与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BMV)的抗血清形成明显的沉淀线。根据以上性状,分离物Cp—1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的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在新疆各地采取21个标样,经血清学和寄主范围测定,有13个标样属该病毒,约占62%。说明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在新疆种植的豇豆上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