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12篇
系统科学   183篇
丛书文集   32篇
教育与普及   4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23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3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2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2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考虑了线性回归模型中,在Fisherian和Mahalanobis损失函数下,几乎无偏刘估计对于最小二乘估计的不可容许性;结论表明:几乎无偏刘估计在Mahalanobis损失函数下是不可容的;最后进行了数值模拟来表明结果.  相似文献   
2.
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往往表现出更出色的业绩,风险投资家在投资过程中既可能扮演侦察员角色又可能担当教练员角色,学术界对于风险投资家的哪种行为是影响企业业绩的主要来源存在争议;针对风险投资家这两种角色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初步探讨,发现大部分文献对于风险投资家的培育作用持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3.
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 在6-311+G(2df)基组水平上, 对气相赖氨酸(Lys)分子和Lys2-的基态稳定构型进行优化, 并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 DFT)方法考察气相Lys分子和带电离子体系单重激发态的特性. 结果表明: Lys分子体系捕获双电子时, 其体系能量有所增加; S1单重激发态与S0基态能量差值变小; 分子体系的荧光波长增加; S7单重激发态跃迁轨道数减少.  相似文献   
5.
具有费马点的单形的性质与Erdoes—Mordell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量钻孔和开挖剖面的资料,对武汉地区网纹层的剖面特征、物质组成、孢粉组合、成因以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作了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介绍钢管圆周剪切的另一种方法-单芯棒圆周剪切法。通过运动学分析阐述了剪切金属的变形原理;实验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对切口断面质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富马酸烷·3-PG酯抗氧化和防霉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没食子酸丙酯 (PG)的抗氧化活性、富马酸酯的防霉活性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 ,对其分子结构进行改造 ,设计出一类新型化合物———富马酸烷·3-PG酯 .对五种目标产物进行抗氧化和防霉性能测试的结果表明 ,它们均同时具有与没食子酸丙酯相当的抗氧化性能和与富马酸二甲酯相当的防霉性能 ,打破了以往抗氧化剂和防霉剂需分别添加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PZT溶胶液静电雾化雾场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商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进行功能扩展,实现了空气流场、空间电场和离散雾场多场耦合过程的数值模拟.由实验数据确定雾滴的滴径和电量,采用拉格朗日模型计算雾滴在重力、空气阻力、外部电场力及雾滴间相互库伦排斥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并得到雾滴的速度与其空间分布密度,由此计算雾滴在衬底上的沉积通量.  相似文献   
10.
从亨佩尔开始,人们就把解释和Why一问题紧密的联系起来,其实解释不能简单地看成对Why—问题的回答,Why—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阐释。我们尝试对Why—问题的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命题理论和对照理论进行阐释和评论。揭示两种方法的同并之处。基于学术界普遍认为对照理论优于命题理论的状况,本文着力反驳了对照理论,得出了对照理论未必优于命题理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