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沿西藏雅鲁藏布江南岸呈东西向展布的恰布林组砾岩,被认为是造山期后磨拉石的产物,而被置于第三纪。由于在屯穷紫色泥岩底部灰绿色粉砂质灰岩中发现腹足类化石Katosirasp.,并结合其他地质证据,可以确定该组时代属于早中侏罗世。结合岩石学特征、典型砾岩中砾石的岩石地球化学和物源区分析表明,恰布林组砾岩的砾石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蛇绿岩,其特征明显不同于现今的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因此认为雅鲁藏布江存在早中侏罗世之前的古蛇绿岩。  相似文献   
2.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古新世—始新世界线是全球构造事件的结果。这一事件在沉积学中表现为:岩性上从海绿石石英砂岩变化到粘土;粘土矿物组合从伊利石/蒙脱石为主到高岭石为主;大陆植物群的绝灭和迁移;钙质超微化石物种更新速度增长;底栖有孔虫绝灭和分异度降低;碳、氧同位素强烈负异常;大陆哺乳动物演化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人”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今中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工具理性也在侵蚀着伦理领域,对我国当前如何来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重大的伦理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人”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出发来进行探究,为解决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遇到伦理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为我国最终走向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黏土矿物以其示踪洋流变化和揭示物源区陆地同时期气候变化的能力, 近年来在南海东亚季风演化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珠江作为南海北部陆源物质输入的重要河流之一, 以往的研究还没有开展过详细的黏土矿物学工作. 运用X射线衍射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珠江流域盆地(包括珠江主流、各支流和珠江口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合. 结果显示, 珠江流域盆地黏土矿物组合主要由高岭石(35%~65%)、绿泥石(20%~35%)和伊利石(12%~42%)组成, 蒙脱石含量一般小于5%, 区域分布上不具明显的差异性. 但是, 从珠江流域盆地到南海北部, 高岭石含量持续降低, 蒙脱石含量持续上升, 伊利石含量也不断上升, 伊利石化学指数递减, 伊利石结晶度增强, 这些特征都表明珠江流域盆地对南海北部黏土矿物的贡献主要是高岭石, 其次是伊利石和绿泥石, 基本不提供蒙脱石. 研究认为, 珠江对南海北部陆缘的黏土矿物贡献率最多为72%, 而对北部陆坡的贡献率最多仅为15%. 无论是冰期还是间冰期时期, 高岭石都指示了珠江流域的机械侵蚀能力.  相似文献   
5.
根据Koch曲线的构造性质,在齐次坐标下采用几何变换的方法生成了Koch曲线,给出了Koch曲线的Matlab程序实现和计算机演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构造出具有较高精度的Koch曲线.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盆地系统演化与高原形成时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在以时间为坐标的隆升过程中,高原的范围、高度都是呈阶段性递增的.随着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在高原的内部和外围发育了众多的沉积盆地,在这些沉积盆地中详细地记录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高原北部盆地的演化显示出向北递进增长的特征,以南北挤压为动力背景的北部前陆盆地演化代表了盆地对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响应关系:金沙江缝合带、昆仑山、祁连山的新生代逆冲抬升的时间分别为53 Ma、46 Ma和29.5 Ma.对高原南北盆地-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发现:祁连山和高喜马拉雅的逆冲时间相同,说明青藏高原在渐新世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7.
 深海风暴是高悬浮颗粒浓度水体在深海近海底的快速运动,能够损坏甚至摧毁一切障碍物,改变海底地形,影响深海底栖生态环境,但对其发生过程和沉积记录的认识尚缺乏原位观测研究。选择南海东北部台湾岸外高屏海底峡谷堤岸,通过布放锚系原位观测了2016年9月一次由浊流活动引发深海风暴的沉积物弥散发生过程,发现其表现为近海底悬浮颗粒浓度快速增加,并伴随温度升高和盐度降低。研究认为,深海风暴的沉积物弥散是海底峡谷沉积纹层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洋钻探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志飞  拓守廷 《自然杂志》2007,29(3):141-151
本文回顾了科学大洋钻探40多年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大洋钻探计划的重要科学成就,展示了新世纪IODP大洋钻探将使用多个钻探平台,采用新的以地质作用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三个大的科学课题:深部生物圈与洋底下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和结果;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地球正在“变小”,人类要改善与她的关系。IODP将为我们提供可能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南大西洋深水渐新世初大冰期事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志飞  拓守廷  赵泉鸿  成鑫荣  黄维 《科学通报》2004,49(17):1793-1800
新生代地球表面从两极无冰的“温室地球”变为现今两极终年有冰的“冰室地球”, 最重大的降温事件是发生在距今约33.7 Ma始新世/渐新世界线附近的渐新世初大冰期事件(EOGM). 南大西洋深水大洋钻探计划(ODP)第208航次1262站和1265站35~30 Ma期间的浮游和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碳酸钙和粗组分含量, 结合颜色反射率和磁化率的高分辨率记录, 揭示出表层和深水都发生了这一全球降温事件. 分析表明, 氧同位素在渐新世初33.5~33.1 Ma记录的EOGM事件代表了南极东部冰盖的规模, 表示当时世界海水的表层和深部水温大幅度降低. 碳同位素δ 13C在EOGM事件期间发生很大的正偏移, 说明全球碳储库发生重要转型, 可能反映有机碳埋藏速率突然增加或生产力的分布发生时空变化. 同时, 岩性组成、碳酸钙含量、颜色反射率和粗组分在始新世/渐新世界线附近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反映当时碳酸盐补偿深度(CCD)突然快速变深. 由颜色反射率揭示出的碳酸钙含量变化具有100和400 ka的地球轨道偏心率长周期, 进一步显示早渐新世全球气候变化的轨道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南海演变与季风历史的深海证据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用深海记录中的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和孢子花粉等多项指标, 获得了东亚季风演变历史, 揭示出近8, 3.2, 2.2和0.4 Ma等事件, 证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有十分相似的阶段性, 主要区别在于冬季风信号的强盛; 而南海南部季风变化的频谱, 显示出低纬海区的特色. 大洋钻探184航次还取得了南海演变的沉积证据, 发现深海相渐新统, 证明海盆扩张初期已经有深海存在; 渐新世晚期地层有4次间断, 并经历明显的成岩作用, 说明是该区最强烈的构造运动; 通过沉积类型和速率的对比, 发现今天南海南北沉积环境的强烈差异, 要到300多万年前方才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