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代词“这”、“那”都可以指代下文所要叙述的内容,其下指用法不仅可以出现在句子内部,也大量出现在篇章之中。这种用法具有特定的语用价值:在读者心中营造一种悬念或期盼的心理,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自由、随意构造网名的条件。为了让网名更具吸引力,更与众不同,网民在网名的构造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谐音、借代、超常搭配等修辞格。本文在对网名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对其构造过程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这些修辞手法所具有的修辞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中都有以动物作喻体的比喻,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喻体的比较来探讨英汉两种文化的异同。全文分为四个部分:(1)喻体相同,喻义也相同;(2)喻体相同,喻义不同;(3)喻体不同,喻义相同;(4)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自己民族文化个性特色的“动物”喻体。  相似文献   
4.
<正>刘大为教授(2004)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对钱钟书先生的“凡喻必以非类”、“同类作比即比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比喻这个根本问题。修辞学界对比喻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笔者认为,修辞教学中产生的比喻划界上的不同意见,大多源于对比喻的这两个构成条件的不同理解。本文拟以“A像B一样”(A代表本体,B代表喻体)格式为例讨论比喻的两个构成条件以及辨识比喻的标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