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促进日本落叶松废弃物的再利用,本研究以日本落叶松凋落针叶为原料,利用超声辅助浸提法对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研究.通过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得到日本落叶松凋落针叶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60%、液料比33∶1 mL/g、提取温度80℃、超声功率270 W、超声频率40 kHz、提取时间58 min.总黄酮不同萃取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正丁醇相水余相乙酸乙酯相石油醚相,其中正丁醇对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率IC_(50)值为7.438μg/mL,略弱于维生素C(7.259μg/m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_(50)值为6.425μg/mL,表现出了比维生素C更高的清除能力.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总黄酮得率高,抗氧化活性较好.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废弃物有开发成植物源的天然抗氧化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4只大熊猫雄性体和2只雌体尿液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分别对2种性别之间、性活跃与不活跃雄体之间、繁殖期与非繁殖期之间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繁殖期雄体尿液中主要包含大约29种挥发性物质,性活跃雄性个体的尿液中保留时间短的成分较性不活跃的多,2只性活跃雄体与1只雌体尿液中挥发性成分除2种成分不同外,其余基本一致;非繁殖期保留时间短的成分较繁殖期明显减少。研究结果表明,雄性个体尿液中挥发性成分的多少可能与个体的性活跃能力有关,雄性个体可能通过尿液传递有关个体的性别、社会地位等信息。  相似文献   
3.
化学通讯在哺乳动物的亲缘选择和性选择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往针对啮齿动物的气味-基因协同变化关系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报道, 并由此定义了名词“亲缘气味”(kinship odor). 然而有关亲缘气味的生产者——动物的遗传关系与气味中化学物质相似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尚未有过报道.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主要依靠化学通讯维持其社会等级和进行相互交往. 为揭示大熊猫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中化学物质组成及其相对含量与个体间亲缘关系的内在联系, 利用大熊猫谱系表及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GC-MS)技术, 对圈养大熊猫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中化学物质组成及其相对含量、个体间遗传关系相似性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排除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中与年龄和性别有关的化学成分后, 发现个体间的亲缘系数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组成的相似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s = 0.851, P < 0.001, n = 15), 而且这种显著性关系表现为对季节、性别和年龄的依赖性, 即气味中的化学物质组成相似性与个体间的亲缘系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结果仅见于交配季节的成年雄性个体尿液中, 而在非交配季节和其他年龄组(成年雌性、亚成年雌雄等)则不存在这种显著的相关关系. 对于肛周腺分泌物, 无论成年还是亚成年雌、雄个体, 均未发现这种相关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 大熊猫极有可能存在亲缘气味, 而且该气味与年龄、性别和季节等多种因素有关. 该研究结果对于借助化学通讯和性选择方面的理论进一步推动野生大熊猫保护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大熊猫阴道微生物组成,为合理的进行大熊猫阴道感染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不同地区(组别:WLQ、BFX、DJY)和不同年龄(组别:A1、A2、A3)的14个大熊猫阴道分泌物样品进行微生物菌群分析.结果表明:在物种注释上,占主导地位的微生物为变形菌门、担子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在功能注释上,注释为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的基因是样品中含有微生物数量最多的功能基因;在抗性基因注释上,变形菌门比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更易携带耐药基因,且沙门氏菌耐药基因APH3-lb分布存在于所有样品中.此外,不同年龄组大熊猫阴道菌群差异显著;DJY组衣原体比例最高.耐药基因APH3-lb和衣原体对大熊猫繁育存在一定的威胁,需要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5.
卧龙亚高山公路沿线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卧龙保护区亚高山公路对外来植物的影响以及沿线外来植物的潜在入侵风险,本文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卧龙保护区G305亚高山段沿线(耿达-邓生)进行植物调查,该区域有外来植物54种,隶属于35科51属.其中菊科等5科植物占35.19%.生活型多为草本,占62.96%.原产地以亚洲最多,占64.81%,其中非卧龙保护区的中国植物占所调查外来植物的40.74%.α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距离公路越远,外来植物分布越少.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卧龙保护区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对54种外来植物进行评估,结果发现4种植物具有高入侵风险,9种存在中入侵风险,6种存在低入侵风险.结合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等级,提出了相应的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圈养繁育大熊猫幼仔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卧龙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圈养繁育的2只大熊猫幼仔(雌,雄各1只)8-421日龄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为相同年龄的幼仔,雄性个体的平均体质量较雌怀的大,但二者的日均或月均体质量增长率存在明显差异,雌性幼仔的日均体质量增长率较雄性的大,同样,雌性幼月均体质量增长率也较雄性幼仔的大,研究结果表明,母兽与人工交替哺育有助于幼仔体质量的增长,并促进其生长发育,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人工哺育所用的奶粉组成成分,幼仔所处的环境以及幼仔的活动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7.
对于集群繁殖的独栖型动物而言,使用能够传播较长距离的通讯信号,例如声音或者气味,对动物的配偶选择及其同步发情等具有重要作用.近期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发情期发出的咩叫声(bleat)和鸟叫声(chirp)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该物种的社群生活中,其使用听觉通讯的方式及其变化比以往人们想象的要复杂许多.然而,过去利用这些声音信号进行的回放实验研究仅记录了有限时间内的几种行为,因而有关这些声音信号对接受者的行为尤其是通讯行为的影响了解甚少.本文的实验通过录音回放方法,给圈养成年大熊猫播放发情期异性同伴的咩叫声,然后观察并记录声音接受者的行为反应.结果发现,在听到发情期异性大熊猫的咩叫声时,处于发情期的雌雄大熊猫的嗅味标记行为频率均显著增加(雄性:P=0.001,df=7;雌性:P=0.01,df=9),而咩叫频率并无显著改变(雄性:P=0.300,df=7;雌性:P=0.293,df=9).这是首次在大熊猫中发现交互模态信号通讯现象,即借助化学通讯信号,做出对异性声音信号刺激的行为反应.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大熊猫中声音信号与化学信号的关系,并显示上述两种方式的信号在维持大熊猫社群关系中可...  相似文献   
8.
对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圈养的19只大熊猫在5min间隔发生的行为进行了全年统计,我场饲养的大熊猫的多数行为的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呈现双峰现象,文中还描述了性别、年龄的行为差异。  相似文献   
9.
巴郎山杓兰(Cypripedium palangshanense)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属于狭域分布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为研究其遗传多样性,采用CDDP分子标记技术对卧龙和王朗自然保护区巴郎山杓兰的2个野生居群6个试验点的92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并进一步探讨了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的12条引物,在物种水平上,共检测到131个位点,多态位点条带百分率(PPL)为100%,观测等位基因(Na)为2.0000,有效等位基因(Ne)为1.5026,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3141,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4856,巴郎山杓兰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居群水平上,卧龙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王朗居群,其中,Na的变化范围为1.4504~1.9160;Ne的变化范围为1.2446~1.4336;H在0.1464~0.2679之间;I在0.2231~0.4153之间;PPL的变化范围为45.04%~91.60%.巴郎山杓兰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863,遗传结构和AMOVA分析均表明巴郎山杓兰居群间出现了遗传分化.Mantel检验表明巴郎山杓兰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2=0.3830,P<0.05).UPGMA聚类分析表明卧龙居群和王朗居群各聚为一支.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观测等位基因(Na)、多态位点数(Np)、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与速效钾含量(AK)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与海拔(Alt)呈显著正相关;其余环境因子与遗传多样性指数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CDDP分子标记适用于巴郎山杓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并且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外来植物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凋落叶对乡土植物的化感作用,本文以5种卧龙乡土植物为试材,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及盆栽土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01、0.05、 0.1 g/mL)的日本落叶松凋落叶水浸提液对乡土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凋落叶水浸提液对5种乡土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有影响.1)浸提液对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综合效应的强度依次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车前(Plantago depress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浸提液对紫花苜蓿、草木犀及夏枯草种子萌发主要表现出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与浸提液浓度正相关;对披碱草及车前种子萌发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2)浸提液对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综合效应的强度依次为紫花苜蓿草木犀夏枯草披碱草车前.其中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及草木犀幼苗生长主要表现出抑制作用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对披碱草及夏枯草幼苗生长表现出"低促高抑"的作用,对车前幼苗的生长始终表现为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日本落叶松林下人工补植、增加植物多样性提出了营林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