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基于QSAR和PCA方法的硝基芳烃综合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品的风险评价与管理应该关注基于多种生物体效应的综合毒性。为了评价毒性数据稀缺化合物的综合毒性,以50种硝基芳烃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它们的多种生物毒性数据,建立了稳健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模型,预测缺失毒性数据,解释了硝基芳烃的致毒机理——硝基芳烃与生物受体分子的亲电反应活性是决定其毒性的主要因素。然后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an alysis,PCA)方法对基于QSAR模型计算获得的50种硝基芳烃的各种生物毒性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综合毒性因子(integrated toxicity index,ITI),对综合毒性因子进行QSAR分析,得到可直接由硝基芳烃结构参数预测综合毒性因子的单参数QSAR模型。结果表明,QSAR与PCA方法的结合可以成功地评价和预测硝基芳烃的综合毒性。  相似文献   
2.
水生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洪喻  胡洪营 《科学通报》2009,54(3):287-293
近年来, 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问题日益严峻, 水体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如何有效控制水华, 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是目前水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水生植物化感作用抑藻作为一种新型安全的生物抑藻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水生植物化感作用抑藻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包括已发现的抑藻水生植物种类、已分离鉴定得到的水生植物化感物质类型、化感物质抑藻机理等. 最后提出了水生植物化感作用抑藻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希望为今后更好地利用水生植物资源进行水环境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斌  余刚  张祖麟  胡洪营  王连生 《科学通报》2006,51(13):1513-1518
以麻醉性化合物烷基醇为研究对象, 测定了疏水性跨度很大的15种烷基醇对发光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15 min的急性毒性, 应用辛醇-水分配系数进行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分析, 运用多次方程代替传统的线性方程对单一化合物毒性进行拟合, 得到了预测性很好的QSAR模型. 并且对烷基醇混合物的联合毒性进行了研究, 为了预测含强疏水性有机物的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对辛醇-水分配系数进行体积校正, 提出了等效辛醇-水分配系数, 建立了混合物联合毒性与等效混合辛醇-水分配系数的QSAR模型. 引入等效混合辛醇-水分配系数后, 使用线性模型就能成功地预测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相似文献   
4.
用美人蕉、香根草、荆三棱植物带处理受污染河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解美人蕉、香根草和荆三棱3种水生植物带改善河水水质的作用,在中试规模上研究了它们处理受污染河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有植物带对污染物降解的效果好于无植物带,其中荆三棱带效果最好,它在整个运行期间对COD、氨氮NH4 -N和总磷TP的去除效果分别为44.1%、78.7%和71.4%。对出水溶解氧与水温进行了考察,3种植物带中,荆三棱带的水温和溶解氧最低。各种植物带对河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和改善水环境条件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在河岸带修复时应尽可能保证水生植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污水消毒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系统阐述污水消毒原水水质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污水消毒面临的技术挑战和污水消毒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并初步提出了污水消毒的安全保障措施。提出如何处理好卫生学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关系是污水消毒处理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保障处理水和再生水水质安全的关键环节。强调了污水安全消毒技术研究与消毒前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开发“水质安全化”综合技术和工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