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30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分析结果表明, 反复重熔母合金铸锭提高了Zr65Al7.5Ni10Cu12.5Ag5金属玻璃晶化时析出的二十面体相(I-相)的稳定性. 晶化过程的Kissinger分析结果表明I-相析出和其分解的激活能都增大. I-相的稳定性的提高是由于金属玻璃中的短程序尺寸减小和短程序分布的均匀化, 使得合金元素的重组变得更为困难. 短程序尺寸的减小源于反复重熔后母合金铸锭后凝固组织的明显细化.  相似文献   
2.
电磁相分离法制备自生表层复合材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电磁相分离法制备出以初生富铁相(AlSiFeMn复杂金属间化合物)为增强相,表层硬度为HB62.25,基体硬度为HB59.00的Al-11.70%Si-1.20?-1.50%Mn合金自生表层复合材料,增强相的显微硬度为HV 842。87,大小为20-80μm,该表层复合材料同基体材料相比,耐磨性提高了57.41%,所用方法工艺过程简单,成本低,为解决材料在服役环境中不同部位,不同性能的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化学镀镍硼合金镀层组织形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化学镀镍硼合金镀层的组织形态和成分、结构.探讨了镍硼合金镀层的沉积规律.分析表明,镀层在侧向和纵向上的相对沉积速度快慢是影响镀层组织形态的关键因素.柱状组织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纵向沉积速度相对较快,该组织镀层含镍量相对较高,结构是非晶晶态混合结构;圆粒状组织是在侧向、纵向沉积速度较接近的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分中硼的含量相对较高,镀层结构趋于完全非晶态.  相似文献   
4.
深过冷Ni-Sn共晶合金凝固组织的演化及非规则共晶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熔融玻璃净化配合循环过热方法使 Ni-Sn共晶合金实现了深过冷快速凝固,并对其凝固组织随初始过冷度(ΔΤ)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当ΔΤ<65K时,凝固组织为规则层片状共晶或羽毛状共晶.ΔΤ>65K时,非规则共晶在凝固组织中出现,随ΔΤ的增大,非规则共晶体积分数逐渐增大,并在ΔΤ>140K时,凝固组织完全由非规则共晶组成.利用单相枝晶再辉后的熔断理论,解释了非规则共晶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电磁力场下初生富铁相在Al—Si熔体中的运动速度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物理模拟方法确定了Re=1-10的阻力系数经验公式,经理论分析建立了在电磁力场作用下Al-Si熔体中初生富铁相的运动方程,得出初生富铁相的运动速度随着电磁力(f)和初生富铁相的粒径的增加而增加,在电磁力场下,初生富铁相的运动速度与重力沉降速度比(ζ)随f增加而增加,当f=0.2MN/m2时,ζ=7-10.ζ  相似文献   
6.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铸态和退火态Zr65Al7.5Ni10Cu17.5金属玻璃在冷轧过程中的自由体积演化.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自由体积含量先增加,然后于临界应变之上达到饱和,在此过程中材料则始终维持在完全非晶状态.金属玻璃的初始自由体积含量少,变形过程中自由体积增加的速度大,因此不同初始状态的金属玻璃在大塑性变形后自由体积含量彼此接近.剪切带中的自由体积聚合形成纳米孔洞是自由体积在大应变下达到饱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针对材料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提出了生态材料学的概念 ,即生态材料学是关于材料及材料循环过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其目的在于使材料在满足所需性能的前提下 ,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协调性 .分析了生态材料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研究内容 ,给出了环境负荷表达式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新判据 .以铝合金熔体纯净化生态处理工艺为例 ,指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方向 .  相似文献   
8.
对空心圆柱熔体中非金属夹杂的电磁分离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 ,通过解析法计算得出了无量纲数 r1 /δ、磁感应强度 Be、电磁力作用时间 t和颗粒粒径 dp 等与夹杂分离效率 η的关系 .结果表明 ,采用空心圆柱形状 ,可以使实心圆柱熔体大部分区域受力较弱的情况得到改善 ,提高分离效率 ;取频率 f=10~ 15 k Hz、r1 / δ=1.5~ 2时 ,可获得最大电磁分离效率 ;对粒径小于 5μm的夹杂颗粒 ,电磁分离作用不显著 ;磁感应强度和电磁力作用时间的最佳取值范围是 t>5 s、Be>0 .1T.  相似文献   
9.
电磁分离降低铝硅合金中铁含量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电磁分离法去除铝熔体中初生富铁相,以降低合金中铁含量,并在自制电磁分离实验装置上对A-12%S-1.1F-1.2%Mn熔体进行连续电磁分离,结果表明,经过一次电磁分离使熔体中>10um的初生富铁相全部去除,铁含量从1.13%降低到0.67%,而处理后的合金重熔凝固后仍然形成大量初生富铁相,再次进行电磁分离处理则使铁含量进一步降低到0.41%,Fe铝熔体中扩散和富铁相的凝固特性决定需要两次以上电磁分离才能有效地降低合金中铁含量,达到了铝硅合金工业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金属熔体的形核和过冷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将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对金属熔体形核过程的影响用过冷度统一起来,从理论上建立了过冷度的一般方程,并得到了确定一中的有效异质核心种类和数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异质核心种类一定的条件下,金属熔体的过冷度随异质核心总表面积(SVV)的减小或冷却速度(RC)的增大而增大,当SVV与RC的比值上到一临界值时,金属熔体的过冷度增大至其最大值,此最大过冷度的大小取决于金属熔体中原子无量纲扩散活化能因子与形核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