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007年10月11日至15日,数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纪念欧拉诞辰300周年暨《几何原本》中译400周年。会议由中国数学会和国际数学史委员会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承办,四川省安岳县人民政府协办。  相似文献   
2.
《数理精蕴》(1723年成书)中方程数值解法的来源问题一直为数学史家们所关注,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定论。通过对比《数理精蕴》(1723年成书)与比利时耶稣会士安多所编撰的《借根方算法》、《算法纂要总纲》(1689—1695年间)及《数学纲要》(1685年)等中西算学著作,指出法国著名数学家韦达在《幂的数值解法》(1600年)中所给出的方程解法于17世纪时通过以上著作传入中国,从而给出了《数理精蕴》中方程解法的一个来源。  相似文献   
3.
明万历年间,西方数学随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到来而传入中国,徐光启等士人向传教士学习,并提出"会通以求超胜"的思想,试图融合中西数学.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李笃培《中西数学图说》中方程解法的资料来源,指出《中西数学图说》中的方程解法参考了明代传统算书和《同文算指》中的方法,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李笃培误将一般二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当作西法,而事实上,此法来自明代算学家周述学的《神道大编历宗算会》.这对认识明清之际中西数学会通的历程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同文算指》主要是一部翻译作品,大部分内容来自丁先生的《实用算术概论》,同时也参考了一些传统的数学著作。事实上,《同文算指》有更广泛的资料来源,是李之藻试图会通中西数学的一部著作。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指出《同文算指》中高次方程数值解法来自德国数学大师斯蒂弗尔的《整数算术》。这种方法与传统算学中的立成释锁法类似,李之藻认为比传统的方法更先进而收录。明清时期的算学家根据《同文算指》的记录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推广,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李之藻会通中西数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明万历年间,西方数学随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到来而传入中国;同时,徐光启等士人也向传教士学习,并提出了“会通以求超胜”的思想,试图融合中西数学;《同文算指》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的。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同文算指》的编纂过程及其资料来源,指出《同文算指》不仅翻译了丁先生《实用算术概论》的部分内容,同时还参考了明代算学家周述学的《神道大编历宗算会》和程大位的《算法统宗》,是李之藻试图会通中西数学的一部著作。这对认识明清之际中西数学会通的历程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深入分析梅文鼎对方程解法问题的研究。方法历史分析和文献考证。结果梅文鼎在《筹算》中统一了传统数学中二项方程和一般方程的解法,所给方法与伟达一般方程数值解法相同,但属于独立发现;他在《少广拾遗》中对《同文算指》中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梅文鼎对方程解法问题的研究达到了明清以来士人追求的会通中西数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出于传教的目的,向中国士人介绍西方数学和天文学等知识.同时李之藻等一批中国士人也积极向他们学习,并试图会通中西数学.<同文算指>便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的.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同文算指>的编纂过程及其资料来源,指出<同文算指>来自多种中西数学著作,是李之藻试图会通中西数学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