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气科学名词两岸交流取长补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 ,自1 999年 3月在台北市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2 0 0 0年 1 1月在海口市召开了第二次会议 ,如今 2 0 0 2年 5月在台北市已是第三次会议了。根据第二次研讨会的会议纪要 ,在两岸专家的共同努力下 ,《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科学出版社 ,2 0 0 2年 4月 )终于出版面世了。该书收集了约 6 0 0 0条大气科学名词 ,分别列出两岸定名的对照 ,以便于学术交流 ,这只是名词工作的第一步。根据会议纪要的第二项工作 ,大家分别提出对方定名 50条较优、50条较差及 50条新名词 ,希望在对照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推荐用名 ;对新…  相似文献   
2.
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自1999年3月在台北市召开了第一次会议,2000年11月在海口市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如今2002年5月在台北市已是第三次会议了。根据第二次研讨会的会议纪要,在两岸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终于出版面世了。该书收集了约6000条大气科学名词,分别列出两岸定名的对照,以便于学术交流,这只是名词工作的第一步。根据会议纪要的第二项工作,大家分别提出对方定名50条较优、50条较差及50条新名词,希望在对照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推荐用名;对新出现的名词能够共同研讨定名,减少新词再产生新的差异。对此,在第三次研讨会上海峡两岸专家畅所欲言,热烈研讨,已有了良好的开端。本文拟通过对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定名优差的比较(见附录表1及表2),探讨名词定名工作中的一些普遍问题。一、科学性是名词定名要求中最重要的前提我们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要求,曾提出名词的定名通则,其中强调了名词定名的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习惯性、民族性、国际性等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定名应遵循的各种要求中,科学性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也就是说名词定名要在正确理解它的涵义后才能概括适当。对涵义理解的偏差,往往导致名词定名的不当。在比较两岸名词定名优差的过程中,科学性也是首要的标准,现举例说明:(1)index of refraction(或refractive index,refraction index) 按《Glossary of Meteorology 2000》(美国2000年新版《气象学词汇》,这是一本带有详细注释的,收词全面而新颖的工具书。两岸专家商定在名词定名与收集新词方面以它为主要参考书,以下简称“GM 2000”)的定义为“The ratio of the free-space speed of light c,a universal constant,to the phase velocity of a plane harmonic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an optically homogeneous,unbounded medium.”(真空中光速与介质中的电磁波速之比),并引用了著名的斯涅耳折射公式sinθi/sinθt=nt/ni。由此显然可知上述名词即是中学物理中就有的“折射率”,现在望文生义定名为“折射指数”是不妥的,在refractive index项下,海峡两岸都有“折射指数”、“折射率”两种定名,看来“折射指数”应删去。大气科学在没有特殊情况时,不应脱离物理学再另搞一套定名。(2)remote sensing 按“GM 2000”的定义为“A method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about properties of an object without coming into physical contact with that object”(即不与该物体接触而能获得有关其特征信息的方法),大陆定名为“遥感”,如雷达之类的探测属“遥感”范畴。而“遥测”则是指探测仪器与该物体接触,并将探测结果传送到远方接收站的测量方法,如无线电探空仪则是典型的遥测系统。这两者不是一回事,故将remote sensing译为“遥测”是不妥的。通过会议交流,台湾学者认为他们的“遥测”是指“遥感探测”,现在已成为全学术界通用的,如“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等。我们认为这种易引起歧义的简化值得商榷。(3)cascade impactor 按“GM 2000”定义为“A low-speed impaction device consisting of a set of impactor plates connected in series or in parallel for use in sampling both solid and liquid particles suspended in the atmosphere.”(……用于对大气中悬浮的固体和液体粒子采样)。由其定义显见,这是对固体和液体两种粒子都能采样的仪器,台湾定名“串级采尘器”,限定了它只能对固体粒子采样,不如大陆“多级采样器”灵活,可用于固、液两类粒子。(4)Younger-Dryas event 大陆名新仙女木事件。这是指公元前10800~9600年期间,气候在短短的数十年内突降了约6℃,而在此期末又恢复正常的一次气候事件。它因仙女木草本植物生长地理位置的变动而命名。这是一个古气候研究的名词,“GM 2000”上也有此叙述。台湾专家说他们当时研讨定名时,因无这方面的专家而误以为是两个人名,所以定为“杨朱事件”,现需更改。此外,台湾定名中由于科学性准确,而优于大陆定名的也不少。如:(5)dust avalanche 按“GM 2000”定义为“An avalanche of dry loose snow”(干而疏松的雪崩)。显然“干雪崩”(台)比我们称的“尘崩”要合适。(6)microtherm 按“GM 2000”定义为“In botany,a type of plant life that requires an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of 0~14℃ for normal growth”(指在植物学中,一类正常生长要求年平均温度为0~14℃的植物)。显然“低温植物”(台)比“低温”准确。(7)thermal climate “GM 2000”定义为“Climate as defined by temperature”(由温度定义的气候)。显然“温度气候”(台)比“热型气候”准确。二、繁简适度,逐渐过渡按中文习惯,5字(含)以下的词语长度尚可接受,再长就不太好流行,需要适当简化,所以名词定名中的“简明性”也是要考虑的一个方面。但“简明”也有个“度”的问题,太简了,意义不明确。按此标准来看,cyclogenesis,cyclolysis分别定名“旋生”、“旋消”似乎太简,而且与后面typhoon genesis(台风生成)、climatogenesis(气候生成),不配套,系统性不够。再如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按“GM 2000”定义为“An eastward flowing current ...that circles Antarctica and extends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ocean floor.”(一股向东流动的洋流,……它绕南极洲,从海表延伸到海底)。显然这是一股洋流,定名“绕南极流”就不如“绕南极洋流”确切。还有一个attractor(吸引子,引子)的例子,台湾定名“吸子”,似乎不太合汉语习惯,我们说“万有引力”,不说“万有吸力”,要简化也是“引子”较好。我们认为,在这些地方,切不可“因词害义”,将“遥感探测”简化为“遥测”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折衷的解决办法就是逐渐过渡,定名为“[气]旋生[成]”、“[气]旋消[散]”、“绕南极[洋]流”、“[吸]引子”,天长日久,读者理解了,接受了,方括号内的字就可省去了。大陆在定名“[激]光[雷]达”、“声[雷]达”时就采取这种办法,但前者不知最后为何未通过,至今仍用“激光雷达”。我们的意见是:采用加方括号的方式,繁简由人,天长日久,自然过渡。但有时也有该简未简的情况,如band model定名为“带模式”已很常见,它从absorption band(吸收带)而来。absorption band不叫“吸收频带”,为何band model要定名“频带模式”呢?此处“频”字完全多余,至少可改为“[频]带模式”。按上述原则,台湾在对air pollution“空[气]污[染]”、As ra“辐状高层云”(大陆为“辐辏状”。“辏”与“辐”义相近,可省)和atmospheric turbidity“大气浊度”等名词定名时都简化得很好。而大陆在定名deflection force of earth rotation“地转偏向力”时也是繁简适度,不会有任何歧义。如用“地球自转偏向力”,意思完全正确,冗长了些,至少可改写为“地[球自]转偏向力”。三、关于人名、地名的翻译问题目前尚无汉语与英语字母读音的逐字对照译法,不像俄语、日语都有逐字母对照表,机械地译过来即可。人名地名译成汉字以后,由于英语单字发音不一样,汉语单字同音字又太多,致使汉译人名、地名花样百出,实在难以记忆与应用。以美国50个州名的汉译为例,大陆近来又作了规定,如艾奥瓦(Iowa,曾用依阿华)、密歇根(Michigan,曾用密执安)、得克萨斯(Texas,以前有用德州的)、佐治亚(Georgia,有用乔治亚的)、威斯康星(Wisconsin,有用威斯康辛的)等,很难记忆,作为出版人经常要查阅规定,按章行事。但也常见许多书报刊各行其是,有规定不遵从,弄得读者无所适从。至于人名,更是自行其是,除某些名人比较一致外,其他就很难说了。常见的外国影星,同一人有数种译名并不为怪。在我们的名词定名中,涉及到人名的就很麻烦,例如Walker circulation(沃克环流)、Coriolis force(科里奥利力,科氏力)、Fourier function(傅里叶函数)等,常有写为“瓦克环流”、“柯氏力”、“傅立叶函数”或“福里哀函数”的,没有什么错,只是与规定不符。所以在涉及人名的名词中,我们认为能用原英语字母的尽量用英语字母反而简单易记,如M-J振荡、B-V频率、C-G近似、CFL条件等值得提倡。附录:注:以上15条较优用名其优点归纳起来主要是:(1)科学性强:如涡度拟能、干雪崩、低温植物、温度气候等;(2)简洁易记:如大气浊度、空污、科氏力、CFL条件、光达等;(3)形象、通俗易懂:如压温仪、冠盖逆温等。注:以上15条用名较差的主要原因是:(1)科学性差:如串级采尘器、反辐射、杨朱事件等;(2)系统性差:如旋生(相对于台风生成、气候生成而言);(3)该简未简,显得累赘:如地球自转偏向力、信号杂讯比、频带模式等;(4)过于简化,造成含义不清:如绕南极流(应为洋流)、旋生、旋消、雷送、遥测等;(5)不合通俗习惯:如吸子、云改造等。 ①周诗健编审是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②王存忠编审是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原则,一些研究者陆续开展了大气科学名词定名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在海峡两岸的名词交流工作方面,大气科学名词的两岸交流工作也是开展比较早的学科之一,取得了较大成果.作为审定工作的参与者,笔者认为在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和两岸交流工作中,应该把握科学性、简明性、习惯性和从属性等几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一、带释义的大气科学名词新版本199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终于出版问世,这是在1988年第一版基础上经过增补和加以释义后的新版。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1989年就开始对第一版审定的名词进行增补和释义的工作,整个工作历时5年,经过大小数...  相似文献   
5.
1999年3月,在台湾召开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为便于两岸名词的交流,会议以全国名词委审定出版的《大气科学名词·1996》(以下简称《大气本》)和台湾编译馆1998年出版的《气象学名词·第四版》(以下简称《气象本》,此本主要用于英汉名词对照,同一中文名词往往会有几种英文写法)为蓝本,共同编订出版《两岸气象学名词对照本》。研讨会就对照本的收词范围与准则、名词翻译通则、未来活动等方面确定了具体内容。本文通过对《大气本》和《气象本》的对照分析,将大陆与台湾的大气科学名词粗略分成七大类进…  相似文献   
6.
一、概况199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终于出版问世,这是在1988年第一版基础上经过增补和加以释义后的新版。“大气科学名词委”从1989年就开始了名词增补和释义的工作,整个工作历时5年,经过大小数十次会议的研究和讨论,最后在1994年底交出初稿。此后又经“全国名词委”特聘数位专家(大多为院士)审查,出版前又经科学出版社编辑加工、质疑、改错、再次审改。总之,1996年新版的名词融汇了专家学者各类人员的辛勤劳动,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大气科学名词》新版的问世很受气象科技人员的欢迎,在撰写科技论文和著作时有了依据,相当于一本小型的汉英—英汉气象词典。对我们出版部门来说,更是“功莫大焉”,成为最常用的工具书之一。对其他部门来说,则是了解大气科学的一本简明小百科全书。二、名词释义的重要性对于名词释义工作,起初有过争论,有种意见认为没有必要,认为搞专业工作的人都懂,加释义是多此一举。经过“全国名词委”的指导和“大气名词委”深入讨论,对名词释义工作有了统一的认识。经过这5年的具体实践,对名词释义工作更有了切身体会。1.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大气科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一样,可分为许多分支学科。一般而言,专业人员对自己的分支学科的名词有较深刻的理解,而对于其它分支学科的名词不一定能说得很清楚。因此对名词加以释义,就能严格界定该名词的主要内涵,使之科学、准确。所以对专业人员来说释义也是很重要的,比起仅仅是定名的版本来,内容及作用要增加很多。通过释义,弄清了名词的涵义,实现一词一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举例来说,如“中层大气”(middle atmosphere)指的是15-85km的大气,这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另一种理解则为大气所分五层的中间一层50-85km(中间层,mesosphere)的大气。现在我们将前者定名“中层”,后者定名“中间层”,但一些书中仍有混淆,加上释义,内容就完整了。一些看来很常见的名词术语,认真写起释义来也不太容易,需要经过反复讨论,释义确定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深化了。如“大气科学”和“气象学”,“大气探测”和“气象观测”,在内涵和主从层次上意见不一。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取得了一致,给出了“大气科学”的全面定义,而在“气象学”的定义中加上“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已发展成大气科学”的说明,对“气象观测”的定义,则加上“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项目的扩充,近些年来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还有一些名词有学术名词和通俗名词的双重用法,加以释义后,对于它作为学术名词的涵义就完全界定了,不再是作为通俗名词的用法。如“大风”、“大雨”等,“大风”是曾用名,它正式定名为“8级风”,指的是风速在17.2~20.7m/s范围的风,“大雨”指雨量在8.1~15.9mm/h或25.0~49.9mm/24h的降雨。所以,通过名词释义达到了名词工作科学化。2.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系统化名词收词工作要掌握收词标准及平衡各部分的收词层次,以免有的分支学科收到“儿子辈”,有的收到“重孙子辈”,这样就在层次上严重失衡。在收词时要掌握层次,但有时还不太易确定,等加以释义后,名词的层次就明确了。通过释义,可以更有根据地对收词进行增删,使这一工作系统化。总之,通过名词释义可以使名词涵义准确化,收词系统化。3.名词释义促进了名词定名随着学科发展,新词不断增加,对新词的定名首先要弄清它的涵义才能定名准确、恰当。所以希望以后发布新词定名时,应给以释义,至少应加以说明(如1997年7月24日《光明日报》发布的因特网等某些名词的中文推荐名),看起来增加释义是增大了工作量,但作为整体来看,非常值得。因为在名词讨论过程中一定要涉及它的涵义等方面的问题,加以释义就把这些作为文字记载下来,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三、名词释义工作的步骤1.大会讨论名词释义工作,明确要求我们根据“全国名词委”的要求,提出了名词定义应该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名词所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不再外延。某些名词,为更清楚起见,可适当加以辅助说明。总之,名词释义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和简明性。要避免同语反复、外延定义、循环定义、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内涵不等等常见毛病,但在释文中可以使用已有定义的名词,我们初步规定绝大多数名词的释义可以采取在30字之内的一句话的定义方式。在工作开始之前明确要求相当重要,开头统一了思想,讨论了样条,使大家有所依据,避免大规模展开后走冤枉路。2.分组撰写,分组审查我们将“大气名词委”的委员根据本人的专业特长按大气、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和应用气象学等八部分分成若干小组,分头撰写定义、小组自行组织讨论和审查(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非“大气名词委”的专家参加),要求绝大多数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解决,然后将小组的定稿及疑难问题提交大会讨论。如果开头撰写时在文字上达不到要求,最初应要求将名词内涵写全、写准确,这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体会是,宁愿释义写得多些,不要写不足。写得多了,文字上删减润色比之内容不全、不确切改起来要容易。3.大会审定会前将待审稿分发各委员通读并指定各自专审的部分,要保证同一部分需有几名委员专审以及全部条目都无一遗漏地经过专审。大会侧重讨论和各审定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以及各委员专审时发现的问题。当然,以上三个过程并不能截然分开,它们往往是反复交叉进行的。比如,在撰写定义时对原审定的条目又进行了修改(有些是定义重复的,有些是层次太低的,有些按定义来说定名又不确切的);在审定条目时又有必要回顾名词释义的要求和规定,检查释义是否准确、简洁;小组讨论,大会审定也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多次穿插进行的。总之,经过前后两届“大气名词委”各位委员、顾问和气象界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经过大大小小数十次会议的研究和讨论,最后才于1994年底完成了初稿。四、几点体会1.认识名词工作的重要性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教授曾经说过:“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整个“大气名词委”的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对名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家认识到,名词虽小(几个字的定名),但事关重大,决不能掉以轻心。此项工作比较繁琐,需要大家反复研讨,仔细琢磨。由于统一了认识,全体委员能够把这项任务当作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来做,从而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极个别目前还达不到统一意见的名词,为慎重计,暂不硬行定名释义收入。2.名词定名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科学性主要指定名准确,如以往常讲的“激光”一词就定得很好,大气科学中对nowcasting一词的定名“临近预报”也较成功,当此词刚出现时,国内译名很多,如“现场预报”,“即时预报”,“现时预报”,“短时预报”等,经“大气名词委”讨论后认为用“临近预报”比较科学、贴切,经定名后,现已在大气科学界传开,得到公认。系统性指要让人有规律可循,如大气中的“对流层”、“对流层顶”、“平流层”、“平流层顶”、“中间层”、“中间层顶”等。通俗性也是很重要的,关系到易于传播和被人接受。要注意定名尽量不用生僻字,易于上口,还要“约定俗成”,有些名词已经在群众中流传开了,虽不太确切,但也说得通,这种情况要尽量考虑“从俗”。在大气科学名词的定名中,对“气溶胶”一词的定名争论很久,最后考虑此词已渐渐在群众中传播开了,故仍维持不变。3.定名工作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在工作中,我们注意了学科的进展和收集新词,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编写的《国际气象词典》(1992年版,收词3700条,附有定义),在定名和释义过程中,充分吸取了这本书中的合理部分,尽量与国际接轨,以便于今后学术交流。对某些常见而意义相近的条目作了严格界定。例如,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大众广泛注意,而有关这方面的近义名词术语很多,学术界也经常混淆不清,如“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气候变迁(climatic variation)”、“气候振荡(climatic oscillation)”、“气候振动(climatic fluctuation)”、“气候演变(climatic revolution)”等,我们参阅了世界气象组织1992年出版的《国际气象词典》,对这些术语经讨论后给出明确的定义,并配以合适的英文名词,这些对今后这方面的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对一些新词的定名,能从意义上恰当定名当然好,如一时没有合适的定名,也可以采取音译(当然能音义兼顾更好)的定名方法。这在大气科学中较多,如“厄尔尼诺(El Nio)”、“恩索(ENSO)”等,其它常见的如“艾滋病(AIDS)”、“因特网(Internet)”等,一经定名,就要严格遵守用法。4.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名词使用规范化已审定公布的名词要在科研、教育、业务等方面流通,需要一个过程。为了促进早日规范化,我们尽量利用自己的优势,把住气象出版这一关。在编辑、审稿过程中,首先注意推广使用已审定公布的名词,改正不规范的名词。在出版物之中,尤其注意教材编辑出版中的名词规范化问题,因为教材涉及广大学生,一经形成习惯,根深蒂固,很难更改,这一关把牢了,作用很大。总之,“大气名词委”在“全国名词委”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作为名词释义的先行单位做了一些工作。在五年的实际工作中,有以上一些肤浅体会,也说不上经验。现在总结起来,其间也走过弯路,还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抛砖引玉,敬请各位指正。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7.
1999年3月,在台湾召开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为便于两岸名词的交流,会议以全国名词委审定出版的《大气科学名词·1996》(以下简称《大气本》)和台湾编译馆1998年出版的《气象学名词·第四版》(以下简称《气象本》,此本主要用于英汉名词对照,同一中文名词往往会有几种英文写法)为蓝本,共同编订出版《两岸气象学名词对照本》。研讨会就对照本的收词范围与准则、名词翻译通则、未来活动等方面确定了具体内容。本文通过对《大气本》和《气象本》的对照分析,将大陆与台湾的大气科学名词粗略分成七大类进行比较,这对其他学科也许有一定参考价值。第一类是完全一致或比较一致的名词,这一类占多半数,尤其是早期出现的一些术语,也是大气科学名词的基本词汇,如湿度、涡度、气候适应、平流等,两岸用法完全一致。稍晚些时候出现的一些名词,也是基本的、常用的,两岸用法有差异但不影响理解,如空气污染、声[雷]达等,见表1。这类词是两岸名词使用统一的基础,统一起来也没有多少难度。第二类是由于两岸词汇系统的差异造成大气科学名词的不一致,如激光—雷射、个例—个案、软件—软体等,见表2。这类词统一起来难度较大,一方面他不仅仅涉及大气学科,另一方面双方都已约定俗成。由于该类词涉及多学科,在大气学科词位(学科分类层次)也较高,往往一个词下面出现若干下位词,因此若能统一意义很大,如湍流—乱流,其下位有一系列组合词:湍流能量、湍流涡度、湍流交换、湍流扩散、湍流通量、湍流谱、湍流逆温等等。第三类是由于两岸在外国人名翻译上的差异造成的学科专业术语的不一致。两岸对外国人名译法的原则基本一致,多取音译,但取音及同音字选用的差异也造成术语的差别。即使对当代外国政治名人也译名相异。大气科学中如厄尔尼诺—艾尼纽、罗斯贝数—罗士比数、弗劳德数—夫如数等词也都不一致,见表3。这类词数量不算大,但往往是很重要的。全国名词委已成立了外国人名译名协调委员会,今后涉及人名译名的新词汇有望统一定名。“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对人名译名也初步提出翻译一般通则的意见,如:音译为主;音节大于等于3者至多取3个音节;二人或多人组成的词,各取一字,其间加上“-”等。但要使今后两岸人名译名一致,还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两岸人名译名音/字对照表,才能避免同音不同字的现象。第四类是两岸已经形成习惯,即“约定俗成”的名词。如气溶胶—气[悬]胶、湍流—乱流、温度表—温度计、温度计—温度仪等,见表4。这类词统一起来难度大些,因为凡此类词,大多数属于多年习惯使用且为常用词,双方各自的用法基本统一,都不存在明显的“科学性”问题,难以确定双方“推荐用名”的原则。第五类是需要弄清含义的名词,见表5。《气象本》中大雨、暴雨、大豪雨的概念是什么,因没有定义,难以与《大气本》进行对照。再如《大气本》中“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是两个概念,而在《气象本》是两个英文词汇,对应一个中文名。类似“global radiation”(总辐射—全天空辐射)等词的用法比较乱。上述词需要在弄清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第六类是分歧比较大的一些词,见表6。这类词的特点是对应同一个英文词,可能概念相同,但两岸用了完全不同的定名。如“生物学零度”指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植物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显然,在此温度下,植物会停止正常生长发育,但不致死。“生物致死温度”却明显表示是使生物致死的温度。这类词类似第五类,需先给出各自的释义,再进一步研讨定名。第七类是一些新词,见表7。《气象本》中收集较多。《大气本》因出版早,加上在当时主要侧重于“基本、常用词”的审定,因此新词少。类似表7中的词,在大陆常有应用,但尚未经审定统一定名,这类词正是我们今后着力研究的重点部分。  相似文献   
8.
一、带释义的大气科学名词新版本199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终于出版问世,这是在1988年第一版基础上经过增补和加以释义后的新版。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1989年就开始对第一版审定的名词进行增补和释义的工作,整个工作历时5年,经过大小数十次会议的研究和讨论,在1994年底完成初稿。此后又经“全国名词委”特聘专家(大多为院士)审查,并经编辑加工、质疑、改错、再次审改,然后经全国名词委批准予以公布出版。总之,1996年新版的名词融汇了专家学者各类人员的辛勤劳动,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大气科学名词》新版的问世很受气象科技人员的欢迎,使大家在撰写科技论文和著作时有了依据,成为常用的规范性工具书之一。对其他部门的科技人员来说,则是了解大气科学的一本简明知识手册。二、名词释义工作的重要作用对于名词释义工作,起初有过争论,有一种意见认为没有必要。即认为搞专业工作的人都懂,加释义是多此一举。经过全国名词委的指导和大气名词委深入讨论,对名词释义工作有了统一的认识。经过这5年的工作,以及出版后3年的使用实践,对名词释义工作我们更有了切身体会。1.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大气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可分为许多分支科学。一般而言,专业人员对自己熟悉的分支学科的名词有较深刻的理解,而对于其他分支学科的名词则只有总体轮廓认识,不一定能理解得很清楚。因此对名词加以释义,就能严格界定该名词的主要内涵,不会模棱两可引起混淆,而能使之科学、准确。所以对专业人员来说释义也是很重要的。广而言之,对于非大气科学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加以释义的新版本就是该学科的规范的汉英-英汉简明词典,起着普及知识,统一认识的作用。比起仅仅是订名的版本来,内容和作用要增加很多。通过释义,弄清了名词的涵义,一词一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举例来说,如“中层大气”(middle atmosphere)指的是距地面15~85km的大气,这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开展了名为MAP(middle atmosphere program)的中层大气研究计划。而另一种理解则为大气所分的五层(从地面往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逸]层)的中间一层距地面50~85km(中间层,mesosphere)的大气。现在我们将前者订名“中层”,后者订名“中间层”,但一些书中仍有混淆。我们将两者订名后加上释义,内容就完整了,也便于区别。一些看来很常见的名词术语,认真写起释义来也不太容易,需要经过反复讨论,释义确定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深化了。如“大气科学”和“气象学”,“大气探测”和“气象观测”,这些名词搞气象工作的人经常要提到,很熟悉,但要准确释义,问题就产生了。有的认为“大气科学”应包含“气象学”,有的则认为二者是一回事;有的认为“大气探测”中较基本和原始的一部分是“气象观测”,有的则认为“气象观测”中包括了“大气探测”的内容。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取得了一致,给出了“大气科学”的全面定义,而在“气象学”的定义中则加上“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已发展成大气科学”的说明,对“气象观测”的定义,则加上“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项目的扩充,近些年来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所以通过名词释义工作,深化了我们对该名词的认识。还有一些名词有学术名词和通俗名词的双重用法,加以释义后,对于它作为学术名词的涵义就完全界定了,不再是作为通俗名词的笼统用法,如“大风”、“大雨”等。“大风”是曾用名,它正式订名为“8级风”,指的是风速在17.2~20.7m/s范围的风。“大雨”指雨量在8.1~15.9mm/h或25.0~49.9mm/24h的降雨。其他如“毛毛雨”、“小雨”、“中雨”、“暴雨”等,都给出了严格界定。所以,通过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2.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系统化名词审定中的收词工作必须要掌握收词标准及平衡各部分的收词层次,以免有的分支学科收到“儿子辈”,有的收到“重孙子辈”,这样就在层次上严重失衡。在收词时要掌握层次,但有时还不太易确定,而加以释义后,名词的层次就明确了。通过释义,可以更有根据对收词进行增删,使这一工作系统化。如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学—云物理学—云滴谱—滴谱参数;大气科学—大气探测—地基观测—气压计—气压订正等等,一层层递降。此次收词一般收到第5层,有的只到第4层,没有再向纵深发展。通过释义还能发现选收名词时的一些疏忽,如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一概全收就重复了。我们按照订名中一词一义的“单义性”原则,如“海气相互作用”(air-sea interaction),就选定了最早和最常用的英文配名,但在某些汉英词汇、手册中,还有ocean-at mosphere interaction,sea-air interaction等,并将同一事物分别称为“海气相互作用”、“气海相互作用”等。通过名词释义,就可消除此类重复多义现象。总之,通过名词释义使名词涵义准确化,收词系统化。3.名词释义促进名词订名随着科学发展,新词不断增加,对新词的订名首先要弄清它的涵义才能订名准确、恰当。所以希望以后发布新词订名时,应给以释义,至少应加以说明,在注释栏中给出它的基本特性。看起来增加释义是增大了工作量,但作为整体来看,非常值得。因为在名词讨论过程中一定要涉及它的涵义等方面的问题,加以释义就把这些作为文字记载下来,涵义搞清楚了,才能更确切地订名。这种做法也给以后的审查和修订带来便利。有时很精练的几个字难以全部概括该条名词的涵义,如农业气象中的“活动温度”(active temperature)与“有效温度”(effective temperature),如非这方面的专家,根据此四字订名,是很难了解他们的差别的。即使一时搞清楚了,时间一长也会淡忘或混淆,加上释义后,可以消除此类现象。最近我们看到在某些英汉词汇、手册中,由于没有释义工作,就将active temperature和effective temperature不加区别地统统译成“有效温度”了。三、大气科学名词审定中的若干说明1.确定了一些常见新词的订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现象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词,如表示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现象的El Nino;表示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降低现象的La Nina;表示海洋温度与大气压力升降有关联的ENSO现象。这些词频繁出现在科技论文中,有的甚至出现在科普文章中,各种译名纷至沓来。经多次讨论,认为EI Nino,La Nina(圣婴、圣女)意译也不妥,原本就是传说中的借用名词,还是(不得已)采用音译为好,所以分别订名为“厄尔尼诺”、“拉尼娜”,ENSO是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的组合缩略词,也以音译“恩索”为宜,这与“艾滋病”(AIDS),“因特网”(Internet)的订名是一种类似的方式。气候研究中词汇繁多,关于形容气候变化的名词术语就有气候演变,气候变迁,气候振荡,气候振动,气候变化等5个,它们的细微差别常使人混淆,不易分辨。我们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编写的《国际气象词典》,对这些近义名词术语做了几次专题讨论,对它们一一释义并作了严格界定,从变化的时间长短和形式上进行区分。将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作为各类气候变化形式的统称;气候演变(climatic revolution)指106年以上的变化;气候变迁(climatic variation)指30年以上的变化;气候振荡(climatic oscillation)指周期为几年的短期变化;气候振动(climatic fluctuation)则指包含有极大、极小值的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气候变化。对这些常用术语给出定义,并配以合适的英文名词,这种做法对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假彩色云图(false-color cloud picture)与伪彩色云图(pseudo-color cloud picture),从中文名词订名一般人很难看出这两者的差别。前者指的是将不同探测通道得到的图象用不同彩色表示而合成的云图;而后者指的是同一通道探测的图象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灰度而得到的云图。本想重新订名以便于区别,如增加本质差别的提示语来订名,叫通道假彩色云图和灰度伪彩色云图,但大多数人认为此二词在卫星云图分析中已经约定俗成,以不改为宜。由这类名词术语中也可以看出名词释义的重要性。2.注意与国际接轨以及英文配名问题上述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一些名词订名就充分考虑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不是我们“闭门造车”自搞一套,而是充分考虑了国际上的习惯用法。与国际接轨的突出例子是关于热带气旋的系列订名。我国气象部门从1989年起已正式采用了国际标准,即热带气旋(tropical depression)、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和台风(typhoon),取消了原来“强台风”,增加了“强热带风暴”,并按国际规定作了释义。英文配名首选原有的英文对应词汇,有些中文名词订名直接来源于英文,如气旋(cyclone),气团(air mass),均质层(homosphere),对流层(troposphere)等,这些较好办。有些是合成词汇,英文中就有多种表达方式,我们就选用常见的一种,如上述的海气相互作用(air-sea interaction)。再如气候变化,大气遥感之类的合成词汇,一般用“形容词+名词”的英文配名方式,选climatic change,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而不用“名词+名词”的英文配名方式(climate change,atmosphere remote sensing),尽管后一种方式有时在外文书刊中也能见到。在英文拼写上,采取American English(美语)的方式,所以选用color,favorite,center等,而不用colour,favourite,centre等。英文名词原则上均用单数,这已为广泛接受。3.约定俗成与抓新词订名名词订名中“约定俗成”是一大原则,因为此名称已为大众所接受,硬性改动效果不佳,如上述“假彩色云图”与“伪彩色云图”就未改动。再追溯上去,还有“副热带高压”(subtropic high),一直未能改为“亚热带高压”,因为“副热带高压”已成为气象界的常用术语了。这次订名中对“气溶胶”(aerosol)一词也感到不满意,但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媒体中常提到气溶胶,已逐渐接受了这一术语,此时已不宜轻易改动了。避免约定俗成订名不理想,又不易改动的问题,应该抓紧新词的订名工作。大气污染方面最近有一个新词chlorofluorocarbons(CFCs),报刊上译名甚多,含氯氟烃类、氯氟烃类、氟氯烃类、氟里昂,台湾订名为氟氯碳化物,它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希望化学或环境科学方面能尽早给予定名,时间一长,就更难统一了。4.不足之处外国科学家的中译名是个技术性不强但却非常麻烦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标准,如常见的Boltzmann(玻尔兹曼、玻耳兹曼)、Descartes(笛卡儿,笛卡尔)*等。不同的手册,甚至是作为标准的手册,其译名也往往有微小的差异,叫人无所适从,希望能尽早统一,给出真正的标准。在大气科学名词的订名中,遇有此类问题,也尽量向标准靠拢,如Richardson number就由理查孙数改为里查森数。但还有一些译名由于各种原因,仍维持了原有的订名。大气科学涉及数学、物理等许多基础学科的名词,希望这些学科名词本身要统一,否则其他派生学科很难办。如一个root-mean-square,物理学、电工学订名为“方均根”,数学订名为“均方根”,以前还见过有叫“根均方”的,这样的不统一局面,叫派生学科很难适从。关于仪表称“表”、“计”还是“仪”,我们只能有个大致约定,不可能完全统一,如温度表(thermometer),微波辐射仪(microwave radiometer),分光光度计(spectrophotometer),同是英文meter结尾,对应的仪表功能不一样,有目测的,有自记的,所以订名往往还得结合仪表的复杂程度而定,简单的称“表”,如温度表;较复杂的,有自动记录装置的称“计”或“仪”。当然,有的仪表也有合适的英文结尾(graph)。由于当时本着从严收词,有争议或暂时统一不了的名词均不收入,稍涉及其他学科的名词也不收入,这样整个大气科学名词只收录了不到1900条,从总数上来说少了些,这就限制了它的广泛性。尤其是在大气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大气化学、大气环境的研究不断添加许多跨学科的新词。数值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又将许多计算机和计算方法的新词引入,在这种形势下,大气科学名词要进行较大的扩展(如3000~4000条)才敷应用。 --------------------------第24页* 周诗健编审是第四届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第27页* Boltzmann已由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定为玻尔兹曼,Descartes已定为笛卡儿——编者。  相似文献   
9.
1988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下简称“全国名词委”)出版公布了《大气科学名词》,共收词1150条,给予汉语订名,英文配名,个别的还加以注释,这对改变大气科学名词术语混乱及译名多种多样等状态起了重要作用,使之有所依循,受到广大气象科技人员的欢迎。第一批大气科学名词收词千余条,属基本名词。因大气科学发展较快,新名词术语不断涌现,在实际应用中深感不足,因而迫切需要进一步收集审定。从1989年起,开始了第二批收集审定的工作。此时全国名词委也提出了新任务,要求将扩大收词与名词释义同时进行,因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下简称“大气名词委”),此事进行得较早,被全国名词委指定为名词释义的“试点”单位。我们接受这一任务后,就将增补大气科学名词条目与释义工作结合进行,整个工作历时5年,于1994年底将两批名词共1873条连同它们的释义全部完稿,提交全国名词委审定并出版公布。对于名词释义工作,起初有过争论,有种意见认为没有必要,认为搞专业工作的人都懂,加释义是多此一举。经过全国名词委的指导和大气名词委深入讨论,对名词释义工作有了统一的认识。以往对同一名词订名,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中层大气”(middle atmosphere)指的是10-100km的大气,这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另一种理解则为大气所分五层的中间一层50-85km(中间层,mesosphere)的大气。现在我们将前者订名“中层”、后者订名“中间层”,但一些书中仍有混淆。再如“气象观测”与“天气观测”,这两个名词术语,如果望文生义,也常常会混淆。严格地说“天气观测”指的是“为提供天气分析与预报所需的气象情报,在天气观测时间进行的气象观测”,所以“天气观测”是特定条件下的“气象观测”。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由此看来,要保证名词订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定要加以释义,一词一义,不会混淆,不会望文生义。一、名词增补和释义工作分如下几个步骤1.确定增补的名词条目将大气科学分成大气、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动力气象、天气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学等八个部分按委员划分的学科组分头增补条目,然后再大会审定通过,主要是掌握收词的标准及平衡各部分的收词层次,以免有的分支学科收到“儿子辈”,有的收到“重孙子”辈,这样在层次上失去平衡。最后确定在第一批公布名词的基础上增补了约720条(大致平衡收到第三层),总计达1873条。2.大会讨论名词释义工作我们根据全国名词委的要求,提出了名词定义应该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名词所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某些名词,为更清楚起见,可适当加以辅助说明。总之,名词释义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和简明性。要避免同语反复、外延定义、循环定义、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内涵不等等常见毛病,但在释文中可以使用已有定义的名词,我们初步规定绝大多数名词的释义可以采取在30字之内的一句话的定义方式。如“大气探测”的释义为“借助多种仪器与装备,对大气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探测”,上述“天气观测”的释义就使用了“天气观测时间”和“气象观测”两个已定义的名词。这一过程相当重要,开头统一了思想,讨论了样条,可以避免走冤枉路。3.分组撰写、分组审查我们将大气名词委的委员根据本人的专业特长按上述所列的几个部分分成若干小组,分头撰写定义、小组自行组织讨论和审查(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非大气名词委的专家参加),要求绝大多数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解决,然后将小组的定稿及疑难问题提交大会讨论。4.大会审定会前将待审稿分发各委员通读并指定各自专审的部分,要保证同一部分须有几名委员专审以及全部条目都无一遗漏地经过专审。大会侧重讨论和审定各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以及各委员专审时发现的问题。当然,以上四个过程并不能截然分开,它们往往是反复交叉进行的。比如,在撰写定义时对原审定的条目又进行了修改(有些是定义重复的,有些是层次太低的,有些按定义来说订名又不确切的);在审定条目时又有必要回顾名词释义的要求和规定,检查释义是否准确、简洁;小组讨论、大会审定也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多次穿插进行。总之,经过前后两届大气名词委各位委员、顾问和气象界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于1994年8月完成了大气科学名词释义稿的审定,报送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谢义炳、陶诗言、程纯枢、黄士松诸位先生受全国名词委的委托,对上报的释义稿又进行了复审。在审定过程中,由于前期工作充分,绝大多数名词定义易于通过,但有些名词的定义则反复讨论了多次,最后才达到基本一致的意见。有些看似人人都理解的名词,要给出准确简洁的释义却很不易。如“大气科学”和“气象学”、“大气探测”和“气象观测”,在内涵和主从层次上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大气科学”应包含“气象学”,有的则认为两者是一回事;有的认为“大气探测”中较基本和原始的一部分是“气象观测”,有的则认为“气象观测”中包括了“大气探测”的内容。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取得了一致,给出“大气科学”的全面定义,而在“气象学”的定义中加上“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已发展成大气科学”的说明,对“气象观测”的定义,则加上“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项目的扩充,近些年来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再就是,对某些常见而意义相近的条目作了严格界定。例如,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大众广泛注意,而有关这方面的近义名词术语很多,学术界也经常混淆不清,如“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气候变迁”(climatic variation),“气候振荡”(climatic oscillation),“气候振动”(climatic fluctuation),“气候演变”(climatic revolution)等,我们参阅了世界气象组织1992年出版的《国际气象词典》,对这些术语经讨论后给出明确的定义,并配以合适的英文名词,这些对今后这方面的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二、工作体会1.认识名词工作的重要性正如全国名词委主任、已故著名科学家钱三强院士所说:“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整个大气名词委的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对名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家认识到,名词虽小(几个字的订名),但事关重大,决不能掉以轻心。此项工作比较繁琐,需要大家反复研讨,仔细琢磨。由于统一了认识,全体委员能够把这项任务当做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来做,从而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极个别目前还达不到统一意见的名词,为慎重计,暂不硬行订名释义收入。2.名词订名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科学性主要指订名准确,如以往一再讲的“激光”一词就订得很好(但近来受港台影响,一些通俗场所受到“镭射”一词的冲击),大气科学中对nowcasting一词的订名“临近预报”也较成功,当此词刚出现时,国内译名很多,如“现场预报”、“即时预报”、“现时预报”、“短时预报”等,经大气名词委讨论后认为用“临近预报”比较科学、贴切,经订名后,现已在大气科学界传开,得到公认。系统性指要让人有规律可循,如大气中的“对流层”、“对流层顶”、“平流层”、“平流层顶”、“中间层”、“中间层顶”等。通俗性也是很重要的,关系到易于传播和被人接受。要注意订名尽量不用生僻字、易于上口,还要“约定俗成”,有些名词已经在群众中流传开了,虽不太确切,但也说得通,这种情况要尽量考虑“从俗”(如“熊猫”与“猫熊”之争)。在大气科学名词的订名中,对“气溶胶”一词的订名争论很久,最后考虑此词已渐渐在群众中传播开了,故仍维持不变。3.订名工作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在工作中,我们注意了学科的进展和收集新词,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编写的《国际气象词典》(1992年版,收词3700条,附有定义),在订名和释义过程中,充分吸取了这本书中的合理部分,尽量与国际接轨,以便于今后学术交流。与此同时,也参考了台湾地区的《气象学名词》(1982年审定版),为今后海峡两岸的名词对照和统一奠定基础。与国际接轨的一个例子是“热带气旋”(tropical depression),“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以及“台风”(typhoon),这4个名词均按国际规定修改了订名和定义,取消了原来的“强台风”,增加了“强热带风暴”。4.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名词使用规范化已审定公布的名词要在科研、教育、业务等方面流通,需要一个过程。为了促进早日规范化,我们尽量利用自己的优势,把住气象出版工作这一关。在编辑、审稿过程中,首先注意推广使用已审定公布的名词,改正不规范的名词。在出版物之中,尤其注意教材编辑出版中的名词规范化问题,因为教材涉及广大学生,一经形成习惯,根深蒂固,很难更改,这一关把牢了,功莫大焉!如“厄尔尼诺”(El Nio)一词,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基本上达到统一,尽管偶尔在其它报刊上还发现有厄·尼诺、爱尔尼诺之类。这些已超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希望全国名词委采取积极措施。附带提及,关于中国人名、地名的英文配名问题,目前五花八门,使我们无所适从,亟待规范化!如同一种报刊上Yellow River与Huanghe River,Tibet与Xizang并存,混乱已极。总之,大气名词委在全国名词委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作为名词释义的先行单位做了一些工作。在五年的实际工作上,有以上一些肤浅体会,也说不上经验。现在总结起来,其间也走过弯路,还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抛砖引玉,敬请各位指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