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Stephenson和Stickland首先发现了可逆性催化分子氢活化的氢酶。此后人们发现氢酶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细菌中。Dixon指出氢酶可能有三种功能:(1):通过氧化氢消除氧;(2)解除氢对固氮酶的抑制作用;(3)补充在循环中由于释放氢而消耗的能量。他还指出氢的氧化作用与磷酸盐的酯化相偶联。鉴于氢酶在固氮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弄清氢酶与固氮酶的相互关系对于阐明生物固氮机制将是重要的。然而以往对于氢酶的分离纯化多限于嫌气性固氮微生物,而对好气性固氮微生物的氢酶所做工作不多。为此,我们结合以往的工作,对棕色固氮菌的氢酶进行了分离提纯和性质的探讨,以期逐步解决氢酶和固氮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宪武 《科学通报》1957,2(18):570-570
关于某些含氮化合物对固氮菌固氮力影响的问题,已经有不少的报导。早在1921年Fuller就指出了酪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及蛋白胨等,有降低以致抑制AZ.Chroococcum的固氮力的事实。但在Greaves的报导中,却又证实了酪氨酸、组氨  相似文献   
3.
张宪武 《科学通报》1981,26(5):320-320
我们用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等方法诱变得到大豆根瘤菌突变株(Rh.japonicum mutant B_(16-11))与大豆作物突变株(Soybean plant mutant 18-79、33-79、55-79、66-80、77-80等),在田间经同步化后,应用单粒育种法,选育出了具有  相似文献   
4.
生物固氮机制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宪武 《科学通报》1965,10(8):705-705
早在1885年,Berthelot通过盆钵试验,就证明了微生物固定空气中氮素使土壤肥沃的事实。十年后,Winogradsky(1894)第一次从土壤中分离出巴氏梭菌的纯培养。以后Beijerink(1901)分离出固氮菌的纯种。到目前已发现很多其他固氮微生物,包括产气杆菌、多粘芽孢杆菌、无色杆菌、极毛杆菌、甲烷杆菌、红螺菌、红硫细菌、绿硫细菌、红色小杆菌、红酵母、蓝藻,以及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根瘤菌和与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放线菌(?)。此外也声称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