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在变,人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在不断深化;对语言研究从规范、描写发展到解释认知语言学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阐述研究隐喻的理论基础,并解释隐喻与认知、隐喻与本义的关系,说明对隐喻的研究应注意解释的范围与意义,应从文化与思维入手,探讨语言的哲学实质,从而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读英文报纸是我们提高英文水平、扩大视野的有效途径,而看懂英文标题往往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然而英文报纸标题有其特点,把握好与否关系重大,为此,笔者就英文报纸标题的词汇、语法、类型及符号使用等方面作了些阐释、希望对大学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着重研究、分析如何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手段进行综合英语的课件制作和教学,并通过调查分析说明根据教学实际,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手段进行综合英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出兼备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等院校本科与专科各自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对这两种层次的不同培养目标。要求。在专升本以后的玉林师院英语教育应如何迎接新的挑战?如何针对新的教学对象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教学?本文着重探讨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复合型的、有创新能力的本科人才所应值得思考的问题。说明课程设置改革和课程建设是本科教育的核心;思想观念转变是先导;强调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方法手段;增强测试的科学性、精确性等。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初中英语教学法,本文就新旧教材在编写体系、理论基础、语言输入量及课文内容方面迥异进行了分析.之后,回顾历史上各种教学法理论基础及各自优缺点,说明新教材采用的是结合了传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大胆采纳了现代交际法中确有成效的教学方法,阐明交际语言教学法已成为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模式.最后,就人们对交际法的疑虑、误解进行一一解惑,加强对交际法的实质、方式方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英汉词义内涵与外延并非全部一一对应的,本文就英汉词与词,词与句等方面作析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词的字面意义及其潜在的语用意义随人不同文化背景、经历、人生观、心理、性格、气氛等的影响而变化。掌握词汇不但要懂其本文,更要根据其使用环境来分析,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引用典故是常见的。如果我们纯粹从字面上理解,常常会引起误解,甚至闹出笑话。而且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有趣的艺术效果也被破坏了。因此,了解一定的英语典故是十分重要的、必要的。它不仅帮助我们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还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英国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为此,我收集了一些英语词语典故,供大家欣赏。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学、语用学及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视野逐步扩大,研究逐步深入:从语言结构转向语言与社会、语言与人脑、语言与文化等等的关系。本文通过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辩证关系的阐述以及对汉英语言的词、短语和句子的得体运用的例述,说明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与其所属民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产生于社会环境之中,因社会交际需要而为人们所使用,并随社会交际需要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人、社会、文化和语言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但语言结构与文化有关,语言使用方式也跟文化有密勿关系。对短语、句子的理解和使用除了要了解语言的结构之外,还要顾及社会文化背景及语境尤其是交际时的社交语境、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给现代教学的冲击是不可估量的,也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学习英语的重要科目,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已不能仅围绕一本课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进行了。本文就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笔者实践论述了利用多媒体、网络化进行综合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及迫切性,探讨了综合英语教学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