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液态金属电阻仪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采用2182纳伏表并配用K型热电偶进行电压测量和温度测量,用PF66M型数字多用表加装电流换向器供给直流恒定电流,并基于VB语言开发了一套测量液态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实时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实现了计算机与测量仪表的通讯和测量数据的自动采集记录。通过对PbSn61.9合金的实测应用分析,该数据采集系统工作可靠,显著提高了液态金属电阻测量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电阻率法研究了PbSn、InSn、InPb等二元合金熔体在保温条件下的结构转变动力学过程,并探讨其动力学特征与微观物理机制.分析表明二元合金熔体中结构转变过程是一个新相生成、旧相消失的动力学过程,并符合"形核-长大"类型,其中液相中新结构原子团簇的"形核率"为转变速率的主导控制因素,且存在2类不同的动力学转变模...  相似文献   
3.
以电阻率法探索了Sn-Ag(Cu)系无铅焊料诸多合金熔体的电阻率-温度行为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系合金熔体电阻率随温度在某些温度区域发生异常变化,提示熔体结构状态发生改变.此外,Cu及Ag成分的微量改变,既影响异常区的温度范围,又影响电阻率-温度行为特征.还从化学短程序消散及重组的角度分析了有关异常行为.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电阻率法对InSn49.1和InSn70合金熔体在升温过程中的电阻率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在合金熔点附近的低温区域电阻率有异常的表现.进一步分析认为,在这些合金熔点附近的低温区域可能存在液液结构转变现象,并且液-液结构转变的发生与液态纯Sn的转变行为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而In对合金转变温度的高低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分及第二相组织对球墨铸钢耐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成分及第二相组织对球墨铸钢耐磨性的定量影响规律,从而为合理应用这一新材料和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依据。运用正交试验、定量金相、磨损试验及数学回归处理方法,着重探讨碳、硅、铜、铬等成分及石墨与碳化物体积分数对球墨铸钢耐磨性的作用,并得到相关定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回归方程。方差分析表明,试验数据及回归方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PbSnBi熔体液-液结构转变可逆性与凝固行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不同成分的PbSnBi三元合金熔体在温度诱导下发生液-液结构转变存在可逆与不可逆的差异,文章分别选取不可逆液-液结构转变的Pb3.82Sn6.18Bi90和可逆液-液结构转变的Pb26Sn42Bi32合金熔体,在不同温度诱导下对其凝固行为及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可逆液-液结构转变后的Pb3.82Sn6.18Bi90合金熔体的结晶形核率和凝固过冷度较发生转变前增大,且初生相和共晶相组织明显细化;而可逆液-液结构转变的Pb26Sn42Bi32合金熔体对凝固行为及组织的影响不大;文中还就相关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电阻法对PbBi合金的电阻率进行了测量。发现在液相线以上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其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线性增加,即其电阻率温度系数α(α=dρ/dt)基本保持不变;当温度超过某一临界温度时,α随温度的升高出现异常变化。经分析可以认为,不同的合金成分具有不同的转变温度;液态PbBi合金高温区可能存在着温度诱导的液-液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某大口径火炮身管的自紧残余应力场和发射中极端循环热冲击导致的热力耦合场,采用ABAQUS软件分析了考虑炮钢材料卸载线性硬化及鲍兴格效应的自紧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发射过程进行仿真,获得了该自紧身管发射炮弹时的热力耦合响应.最后采用三维疲劳裂纹仿真软件——ALOF(Analyses Laboratory of Fracture),探明了药室部内膛表面二维直裂纹和斜裂纹扩展情况.研究结果为保障身管强度和可靠性及进一步确定服役寿命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Pb-6%Bi(质量分数)合金熔体的电阻率-温度行为,揭示在第一轮升温过程于813.3~1 135.9℃温度区间内发生熔体结构状态不可逆的变化;探索熔体状态对凝固行为与组织的影响,并利用牛顿热分析法(NrA)计算凝固潜热及固相分数随时间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合金熔体经历结构转变后,凝固过冷度从5.4℃增大到8.4℃,凝固潜热从5.33×107 J/m3增加到7.08×107J/m3,凝固所需时间由28 s增加到39 s,凝固组织显著细化。熔体结构变化是合金熔体中Bi-Bi共价键原子团簇分解所致,且这一过程是一个熵增的过程,新的熔体结构更加均匀无序;当温度降低时,这些团簇不会重新形成。这会使得凝固形核需要有更大的过冷度,形核率增加,晶体生长速度降低,从而致使组织细化。不同的熔体结构状态对凝固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对2种典型失效形式的低合金铸铁汽车制动鼓进行成分分析、金相检查及硬度测试,寻找失效机理形式。结果表明,制动鼓的硬质亮白点是由于成分不合理及制动时摩擦热作用引起相变等,导致制动效果差。制动鼓出现黑斑及龟裂是由于耐热疲劳性能不足而发生相变,导致制动带开裂而失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