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2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46篇
自然研究   1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内可用于盐穴储气库建设的盐矿以层状盐岩为主,造腔过程中普遍存在腔体偏溶现象,研究其特征及成因对国内以后盐穴储气库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以国内第一个盐穴储气库金坛储气库为研究对象,基于声呐测腔数据,提出了以偏溶系数,即腔体最大半径与同一平面最小半径的比值,来定量表征腔体的偏溶程度,最大半径方向即为腔体偏溶方向。统计结果表明,金坛储气库腔体偏溶系数1.13~11.88,偏溶方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主。结合夹层、可造腔盐层厚度和地应力数据,分析了腔体偏溶发生的原因,认为造腔过程中夹层的不均匀垮塌可促使腔体发生偏溶;可造腔盐层厚度越大,腔体发生偏溶的可能性就越大,偏溶程度就越严重;地应力方向对腔体的偏溶方向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油层法微生物采油代谢产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能力,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及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建立储层中微生物代谢产物含量与微生物可利用物质含量的数学方程,分析微生物驱油机制及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化学组成,揭示微生物在储层中生长代谢有利驱油物质的能力。结果表明:利于驱油的代谢产物成分中氧原子数量较多,而储层流体中可供微生物利用以合成驱油物质的氧原子浓度相对较低,限制了含氧原子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生物气体等的生成;以烃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采油难以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油层中微生物可利用物质的溶解度、消耗速率、流体的注入速度等均制约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量和生成范围。  相似文献   
3.
B239井区长6超低渗透油藏试验区块实施超前注水开发,开发效果未达到预定方案指标,为此开展了超前注水改善开发效果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在加密调整井网的基础上,采用油藏工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相应的研究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对井距达到有效作用距离的井网系统超前注水才更为有效。如果井距过大,即使采用超前注水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或者作用甚微,只能在井底形成局部高压,不能形成有效驱替,注入水不能有效向油井推进。该项研究对同类低渗、特低渗油田超前注水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于该类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的主力储层。本文基于盆地周缘露头、钻井岩心和薄片资料,通过龙王庙组地层对比、储层岩石学、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等的研究,探讨了龙王庙组储层形成分布的控制因素。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整体上具有可对比性,储层岩性主要为粉-细晶(残余)砂屑白云岩、粉-细晶(残余)鲕粒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储层属于中低孔低渗型。孔隙度>2%的储层厚度多在20~60m,川中磨溪地区较高石梯地区厚,向西北方向剥蚀,向东南方向厚度减小。龙王庙组储层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控于3个因素:拉张槽继承性古地貌、同生期喀斯特作用和液态烃充注作用。拉张槽断层下盘形成的古地貌高地控制了龙王庙组颗粒滩的发育;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后期成岩流体的进入和溶蚀孔洞的扩溶奠定了基础;生排烃高峰期的烃类充注作用,既能形成大量孔隙,又能对储层起到积极的保持作用。绵阳—长宁拉张槽东西两侧断阶形成的古地貌高地控制了龙王庙组早期优质储层的形成和分布;中三叠世期间拉张槽内下寒武统供烃中心与川中古隆起重叠地区是龙王庙组晚期优质储层最发育地区。四川盆地内龙王庙组优质储层最发育和天然气大规模成藏最有利地区均是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川中古隆起相重叠区的东侧,即高石梯—磨溪地区。  相似文献   
5.
合理井控储量是油田开发设计的核心内容,其大小直接影响采收率的高低。以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经验公式为基础,通过对公式系数的修正,建立了新的采收率和井控储量关系式;同时为增加公式的适用性,提出了以水平井与直井间的产能比来表征替换比确定井控储量的方法。最后利用南海西部8个水驱砂岩油藏标定采收率和井控储量对改进公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利用驱油效率代替原公式系数后的新公式实用性更好,能够更好地反应采收率随井控储量的变化;利用水平井与直井间产能比来表征替换比的方法在南海西部油田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我国陆上产能最大的气田,而储层低孔低渗的特点是制约该气田开发的关键因素。为了探讨砂岩储层低孔低渗的成因机理和主控因素,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分析、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研究。研究表明,主要产气层山1、盒8段砂体形成于辫状河心滩、辫状河道及曲流河边滩等水动力条件强的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无疑是砂岩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但沉积微相奠定了岩石结构和沉积期后作用的物质基础,对成岩作用和储集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裂缝性气藏中孔隙介质包括压裂裂缝、天然裂缝及基质孔隙。考虑裂缝与基质间的物质交换,建立了考虑压裂裂缝的多重孔隙介质渗流数学模型,研制了裂缝性气藏压裂后生产动态模拟器。根据库车天然裂缝发育程度综合量化分类,天然裂缝发育程度是影响压裂后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裂缝系统连通差、发育差的气藏,压裂后也难以获得理想的增产效果。统计分析了裂缝参数与渗透率的关系,裂缝密度与测试渗透率相关性好,给出了裂缝密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建立了渗透率地质模型。结合裂缝性砂岩气藏压裂井生产动态模拟器,通过拟合试采压力校正渗透率,打破了关井测试计算地层渗透率的传统做法。通过实例计算表明,所建立的多重介质渗流数学模型和渗透率地质模型是合理的,试采压力拟合精度高,校正渗透率准确且误差较小,为油田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贵州喀斯特洞穴青菜洞和癞子洞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菜洞和癞子洞食物链的碳源主要为洞穴内土壤有机质,为第一营养级(即初级生产者);洞穴内软体动物的螺类和节肢动物的裸灶螽、马陆等主要以土壤有机质和颗粒有机物为食,为第二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洞穴内的节肢动物的蜘蛛类和脊椎动物主要以其他动物为食物,为第三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本文中青菜洞Δδ15 N的富集因子为2.9‰,癞子洞Δδ15 N的富集因子为2.46‰。  相似文献   
9.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2012,46(17):2145-2152
During a recent b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submarine caves of Grand Cayman, the Caribbean Sea, two species of Heteromysoides were collected. One species, referred to Heteromysoides spongicola B?cescu, 1968 Baˇcescu, M, 1968. Heteromysini nouveaux des eaux cubaines: trois espèces nouvelles de Heteromysis et Heteromysoides spongicola n. g. n. sp., Revue Roumaine de Biologie, Zoologie 13 (1968), pp. 221237. [Google Scholar], is known only by the type specimens; therefore, this discovery marks the second record of occurrence and a new habitat record for the species. The other species is considered new and is described as H. stenoura, a 10th species of the genus. The new species closely resembles H. simplex Hanamura and Kase, 2001 Hanamura, Y, and Kase, T, 2001. A new species of Heteromysoides (Mysidacea: Mysidae) from submarine caves of Okinawa, southwestern Japan, with a key to the world species, Crustacean Research 30 (2001), pp. 6571.[Crossref] [Google Scholar], known from the submarine caves of Okinawa, north-western Pacific, in the possession of a spiniform process on the eyes and a simple termination to the third thoracic endopod. However, the new species can be readi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Pacific congener by a distally narrow telson and a more developed cornea in the eyes.  相似文献   
10.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2012,46(21-22):1549-1563
That the ties between any obligate subterranean species and the hypogean environment depend on the interplay of a species' ow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ll of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jacent epigean habitat(s), including biotic factors, has been emphasized. The reasons why troglomorphy cannot be included within criteria for classifying cave dweller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After a review of historic classifications, standardized definitions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terms are proposed. The most easily recognized are four categories which are terminological approximations of the classic Schiner‐Racovitza terminology: (1) troglobiont is a species or population, strictly bound to a hypogean habitat; (2) eutroglophile is an essentially epigean species, but able to maintain a permanent subterranean population; (3) subtroglophile is inclined perpetually or temporarily to inhabit a subterranean habitat but is bound to the surface for some biological functions (e.g. feeding); (4) trogloxene is a species only occurring sporadically undergr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