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承担的中石化先导试验科研项目“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研究”已成功地在胜利油田桩西采油厂桩1—20井进行了电潜泵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现场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影响油井产油量的情况下,该井地面产水量减少70%。该项研究成果对我国进入中高含水期油田的高效、环保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海洋防污染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同时介绍了胜利浅海石油平台防止海洋污染的主要做法,并对浅海石油平台防污染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考察了胜利油田S12块注入水和油井产出水中细菌群落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烃类降解菌、产甲烷菌、硝酸盐还原菌等有益于采油的细菌群落,研究了营养条件对细菌群落激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激活剂配方St-12能较好地刺激有益内源菌群落的生长,且对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及硫细菌等对采油不利的细菌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室内岩心模拟试验表明,在水驱基础上内源微生物驱可以提高采收率最高达9.14%.  相似文献   
4.
《科技智囊》2010,(9):95-95
1.8月8日,中国石化胜利油田3艘专业溢油回收船在完成大连海上清污任务后返航。此次清污任务历时21天.航行3100海里.回收污油水185立方米。大连“7·16“事故发生后,胜利油田迅速作出部署,派遣一支由87名工作人员和3艘溢油回收船组成的专业海上溢油应急救援队伍.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以来,我国胜利油田的水平井完井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已经由单一的固井射孔完井技术渐渐发展成一套适用多种油藏类型、保护油气层、提高水平井产能和采收率的综合工艺的技术。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水平井完井技术的不足,指出了今后胜利油田水平井完井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颜子 《科技信息》2010,(1):34-34,334
本文选取了两种参数计算比较简单的方法,利用相渗曲线和矿场资料,对胜利油田中高渗透油藏的波及系数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7.
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的研究表明,受储层非均质性及微裂缝的影响,注采井网的部署、整体压裂方案的优化对于改善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出了矢量井网的概念,阐述了矢量井网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研究了与矢量井网配套的压裂工艺,包括深井限流压裂、转向压裂、分步加砂压裂等。将矢量井网与整体压裂方案在胜利油田史深100块进行了现场实施。结果表明,矢量井网是实现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胜利油田孤东矿区老第三系沙河街组中发现丰富的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 ,其特征显著 ,明显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三角洲 ,可见到 8种特征各异的微相。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为辫状河道砂坝及水下分流河道砂坝 ,单一河道砂坝呈透镜状 ,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向上变细层序 ,常见多个河道砂坝在纵向上互相叠置。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 ,其中尤以水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发育为标志。在上述基础上 ,归纳总结了辫状河三角洲的鉴别标志 ,这对于在其他地区鉴别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岩性和电性特征 ,对胜利油田王家岗地区下第三系沙四段砂岩储集层的类型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王家岗地区沙四段自上而下可划分为 4个砂层组和蓝灰段 ,其中第三和第四砂层组为主要砂岩储集层发育段。根据地质、地震和测井相资料 ,又将第三砂层组划分为 7种沉积微相 ;第四砂层组划分为 6种沉积微相。研究还表明 ,该地区的砂岩储集层分为中孔中渗、中孔低渗和低孔低渗 3种储集层类型 ,其中以低孔低渗储集层为主 ,其储集层物性主要受沉积相类型和成岩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胜利油田原油开采过程中诸成本项目间的系统联系 ,指出降低原油开采成本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主成分分析方法能从本质上揭示影响石油企业开采成本的各因素关系 ,从而为高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