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66篇
教育与普及   32篇
理论与方法论   41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53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通过对214名大学生施测镶嵌图形测验,筛选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被试各45人,通过自传体回忆方法分别诱发被试的高兴、愤怒和中性情绪,探讨情绪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以及认知风格在情绪与创造性思维之间是否存在调节作用.结果发现:高兴和愤怒情绪均对创造性思维有促进作用,认知风格在情绪和创造性思维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对于场独立型被试,愤怒情绪促进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对于场依存型被试,高兴情绪促进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2.
3.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表达某种事情的思维过程,是思维的高级活动形式.当我们遇到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发现不能用常规的方法解决时,创造性思维就十分必要了.恩格斯说:“科学是研究未知的东西,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学生去  相似文献   
4.
想象力是设计创作的第一生命,想象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由于各种材料的实际应用引发了不同的想象,这也正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前提,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正是设计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创造性教学是一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开发人的智能,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其要点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下,突出运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智力因素的挖掘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周欣 《科技信息》2008,(18):313-314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雏是艺术设计在计划与实施阶段主要的思雏方式,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它们在艺术设计中的有机结合则会提供一种处理理性与感性之间关系的较为正确的科学方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艺术设计创造力的核心,设计作品的优劣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设计思维深入程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邯郸市城乡220名中小学教师关于学生创造性问题的看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主要观点有:(1)促进学生创造性的七种方法观,如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多种(发散性、逆向性、开拓性等)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等等;(2)促进学生创造性的五种问题观,如开放性的问题、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等等;(3)促进学生创造性的主要因素观依次为:强调自主和独立、强调发现学习、质疑理论和假设的机会、强调竞争和强调内部动机等。  相似文献   
8.
浅谈核电站设备制造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书 《科技信息》2007,25(27):13-14
面对新的重大改革和调整,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着眼于求真、求新、求活、求实,在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树立大体育观、正确理解体育课程、参与学校体育计划的制订和实践学校体育是体育教师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学校体育教师应参与到学校体育全过程中去,以全面、正确理解学校体育,并亲自执行使之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的观点看相对主义--论"不可通约"的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思《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出版,为科学哲学带来了相对主义的问题。“不可通约”的概念更使得范式之间“沟通崩溃”,理性比较失去基础。戴维森、奇确等人对此概念提出了有力的批评,但也没能令人信服地克服这一问题。本文试图说明,首先不可通约并不意味着不可沟通,人类具有的“普遍语言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实现跨语言的完全沟通。其次,借助语言的创生能力,“不可通约”的问题也可能随着人类语言的丰富而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