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0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28篇
系统科学   144篇
丛书文集   216篇
教育与普及   194篇
理论与方法论   64篇
现状及发展   24篇
综合类   446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8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孔冬冬 《科学通报》2003,48(8):755-760
质体是植物细胞中一类重要的细胞器, 其正常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密切相关. 人们对于质体分裂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质体分裂过程的形态学观察和对某些突变体材料的遗传学分析, 而对于控制质体分裂的分子基础尚无明晰的认识. 近年来, 随着原核细胞分裂基因类似物在植物中的发现以及对质体进化祖先原核生物细胞分裂机制的解析, 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质体分裂机制的认识. 通过对分裂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人们认为作为内共生产物的质体可能与其原核祖先具有相似的分裂机制, 特别是对在分裂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ftsZ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为人们从分子水平上认识质体分裂的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对质体分裂的研究历史进行了简单的回顾, 并对近来质体分裂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92.
主要讨论了三点三边与四点三边的有向图的图设计存在性问题,得到了以下三个结论:(1):存在(v,H,1)-GD,当且仅当v≡0.1(mod3),v≥3;(2):存在(v,G1,1)-GD,当且仅当v≡0.1(mod3),v≤4;(3):存在(v,G2,1)-GD,当且仅当v≡0.1(mod3),v≥4;(其中:H表示三点三边有向图,Gi表示四点三边有向图)  相似文献   
93.
致癌机理的双区理论发现,绝大多数环境中的致癌剂,均通过引起DNA股间互补碱对的共价交联而启动细胞的癌变.DNA碱稀释过滤法证明:致癌物中的霉菌毒素即黄曲霉素G 1 ,N-亚硝基化合物中的亚硝基二乙胺,二丁胺,吗啉和四氢吡咯、偶氮染料中的4-二甲氨基偶氮苯和含氮杂环化合物中的喹啉,均剂量相关地引起DNA股间交联.而相应类型的非致癌剂黄曲霉素B 2 、亚硝基二苯胺、4'-溴-4-二甲氨基偶氮苯和异喹啉,均不能引起此种交联.用DNA交联24h修复实验,首次提出测定DNA股间交联中、互补碱对交联比率的方法.证明:DNA非互补碱对交联被完全修复,但互补碱对间的交联则难以修复,而互补碱对交联的比率与其致癌强度相关.致突变谱数据证明:突变即点突变和移码变异都是由交联的互补碱对所指导.因此,双区理论是化学、内源物和物理致癌作用的合理机理.  相似文献   
94.
电化学方法合成有机物综合实验设计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在现有仪器设备基础上,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化学专业高年级开设综合性实验,以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文章给出了综合实验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95.
耐氧耐酸双歧杆菌的选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驯化和紫外线诱变两种方法选育双歧杆菌耐氧耐酸菌株 .结果表明 ,通过诱变的方法选育耐氧耐酸菌株效果较为理想 .与原始菌株相比 ,将诱变菌株接种于pH 4.5的液体培养基中 ,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培养 ,个体形态均由短杆状变成球状 ,生长速度加快 ,在 36h时均达到最大活菌量 ,而且衰亡速度也明显减缓 ,在 72h时仍保持较高的活菌量 .  相似文献   
96.
研究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温度变形的大小,视刚性路面板为自由矩形薄板,当温度沿板厚非均匀分布时,路面板变形后呈球面,据此得到挠度表达式;考虑变形后路面板在自重和车轮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计算出由此产生的路基沉陷量;根据板中不发生脱空现象的条件,计算出板角处路基应有的沉陷量,采用等效法近似地得到路基顶面回弹模量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刚性路面结构中,欲保证路面板不产生脱空,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不宜过大,建议在规范中对其规定上限值.  相似文献   
97.
脐炎指与脐相连组织的感染,主要因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脐残端被细菌入侵,繁殖所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在临床上比较多见,轻者仅限于局部症状,重者可引起败血症,甚至死亡。2003年1-3月,我们对75例脐部感染的新生儿作了调查,现将资料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003年1-3月,对就诊的75例新生儿脐炎根据脐部感染程度、实验室检查及患儿全身症状分为轻、中、重三度。临床症状本组的75例新生儿脐炎中,38例属轻度感染,脐中心有小量渗血及小量脓液凝结,脐周皮肤无红肿、患儿无全身症状。26例患儿有中度脐部感染症状,表现局部红肿,直径1.5-2cm,有脓液渗出,…  相似文献   
98.
基于核壳荧光纳米颗粒的一种新型纳米pH传感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进了一种基于新型的荧光染料——二氧化硅的核壳荧光纳米颗粒的纳米pH传感器,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人免疫球蛋白IgG为核材料,采用实验条件简单的油包水的微乳液方法制备荧光纳米颗粒,该方法有效地防止了荧光染料在二氧化硅壳层中的泄露。这种FITC的核壳荧光纳米颗粒对pH敏感,在pH值5.5—7之间呈线性响应,且能被单个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借此用于单细胞中pH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99.
微型脉管制冷机的研制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前人基础上,引进脉管制冷机的优秀成果,改进,设计,制造了结构简单紧凑,更加小型化的微型脉管制冷机,此制冷机只有一个接头与压缩机相连,整个布置与实用化的高技术领域用的微型分置式斯特林制冷机十分相似,其中制冷机的外形尺寸也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00.
圆内开缝八边形自然对流换热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圆内开缝八边形自然对流换热进行数值分析,数值计算发现,在一定的Ra下,圆内开入边形自然对流流动随开缝度的增加其流型由双环充向叁环流转变,在这种转变的临界点换热量最大值,在开缝度S大约为0.4左右时,数值计算结果不是唯一的,与初始值有关(静态分歧)。当初始流场采用双环流流型时,数值计算得到双环流流场;而当初始流场为叁充流型时,数值结果将收敛于叁环流流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