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142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0 毫秒
51.
布依族9项头面部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调查了布依族中学生320例(男172例,女148例)9项遗传学指标(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耳垂类型、额头发际、发形).结果显示:(1)布依族有内眦褶率较低.有上眼睑皱褶率较高,铲型门齿率中等偏高.凸鼻梁率中等水平,宽鼻孔率较高.突型下颏率中等偏高,有耳垂率中等偏低,额头发际有尖率较低,卷发率较低;(2)除了内眦褶、耳垂类型外,其余7项指标类型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3)9项指标彼此间相关性极小;(4)总的来看,与其他人群7项特征基因频率比较的结果显示:布依族与汉族、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在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鼻孔形状、额头发际这4项指标的基因频率上大多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2.
对内蒙古7个民族18个人群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利手、扣手、叠臂、叠腿、起步、利足、利眼)的调查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个人群可以分成4个组,汉回朝混合组、西部蒙汉混合组、中东部蒙古族组、东部少数民族组,体现了民族性、地域性及民族间的基因交流特点.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8个人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内蒙古东部人群与西部人群在不对称行为特征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利足、叠腿、起步和扣手特征上.  相似文献   
53.
兴安盟3个民族9种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于 1 998年 9月对内蒙古兴安盟 3个民族 (汉、蒙古、朝鲜族 )调查了 1 85 2例 (男 875例 ,女 977例 )中学生的 9种形态特征 (发形、前额发际、上眼睑皱褶、内眦褶、耳垂类型、鼻梁侧面观、鼻孔形状、门齿类型、下颏突出度 ) .结果显示 :(1 ) 3个民族中出现率较高的特征为直发、有内眦褶和铲形齿 . (2 )上眼睑皱褶、内眦褶、鼻梁侧面观、鼻孔形状、门齿类型在发生上存在一定的民族差异 . (3)发形、前额发际、耳垂类型、鼻梁侧面观的出现率男女间差异显著 .(4)少数形态特征间具有相关关系 .  相似文献   
54.
在云南省呈贡地区调查了350例(男147例,女203例)汉族中学生的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拇指类型、环示指长、指甲类型、足趾类型).结果表明:(1)环示指长和指甲类型出现率在性别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云南汉族的过伸型拇指、环指长型出现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低水平,指甲扁型、坶趾长型出现率在我国族群中居中等水平;(3)云南汉族手足4项遗传指标之间相关性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汉族的手足4项遗传指标与云南蒙古族、四川汉族和鄂伦春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55.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调查法,在福建漳州调查了679例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分析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女性各项皮褶厚度值均比男性高,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男性皮褶厚度值高于乡村男性,城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皮褶厚度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项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面颊、肩胛下皮褶厚度随年龄增加极显著;(5)与少数民族族群的聚类表明闽南地区汉族的皮褶发育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与汉族族群的聚类表明男性接近北方汉族男性,女性则更接近南方汉族女性.  相似文献   
56.
调查了四川邛崃577例(男237例,女340例)汉族中学生的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指甲形状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3项指标男女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邛崃汉族过伸型拇指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低水平;拇趾长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高水平;扁型指甲、环指长率在我国族群中居中等水平.(3)邛崃汉族与手足相关的4项指标间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57.
在四川省调查了230例(男93例,女137例)成年白马人和400例(男157例,女243例)羌族中学生的5项舌运动类型(卷舌、翻舌、叠舌、三叶舌、尖舌).研究结果表明:(1)白马人的5项舌运动中,女性的卷舌、叠舌和尖舌出现率高于男性.羌族中除了翻舌外,其余类型均是女性的出现率高于男性;(2)白马人的翻舌-卷舌、翻舌-尖舌存在相关,羌族的翻舌-卷舌、翻舌-叠舌、翻舌-尖舌、翻舌-三叶舌、三叶舌-卷舌、三叶舌-叠舌存在相关;(3)与国内的18个族群进行比较,白马人的卷舌率处于中等水平,其他4项指标处在较低水平.羌族的尖舌率和三叶舌率处在较低水平,卷舌率与叠舌率处在中等水平,翻舌率处在较高水平;(4)20个族群基于舌运动类型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马人和羌族均与南方族群接近,白马人与布依族和四川资阳汉族的亲缘关系最近,羌族与四川凉山彝族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58.
为研究巴尔虎人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规律,按照国际学术界规定方法,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测量了400例(男196例、女204例)巴尔虎成年人38项头面部指标,并计算了12项头面部体质指数,对巴尔虎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随年龄增长,巴尔虎人蒙古褶率下降,眼裂渐趋水平,鼻孔最大径趋于水平,眼色变浅,上唇皮肤部变高,红唇变薄.(2)巴尔虎人鼻宽、口裂宽、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与年龄呈正相关;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耳上头高与年龄呈负相关;头长、面宽、下颌角间宽、眼内角间宽、鼻长、鼻深、头围、面颊皮褶8项指标与年龄无相关.(3)形态面、头面高、鼻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头长高、口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说明巴尔虎人多数骨性头面部指标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而多数软组织指标随年龄增长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59.
为了探讨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身体围度特征,对310名(男152,女158)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的9项身体围度进行测量,计算了6项围度指数值,比较了性别间的差异性,分析了围度值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并将布里亚特蒙古族与我国其他14个人群的围度值进行了u检验.结果表明:男性围度的总体均数中,臀围明显低于女性,腹围和大腿围略低于女性,其余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围度变化幅度大于男性,且女性多数围度值在50岁以后明显下降;男性上、下肢近端部与远端部围度发育较匀称,而女性较粗壮;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的多数围度值都大于其他人群,是蒙古族中身材较为粗壮魁梧的人群.  相似文献   
60.
对江西景德镇地区381例(男226例,女155例)汉族学生扣手、利手、交叉臂、交叉腿、利足、起步类型和优势眼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景德镇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中,男女合计右型出现率均高于左型出现率,仅利手存在性别间统计学显著差异;(2)同国内族群相比,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更接近于南亚类型;(3)除优势眼、交叉臂外,其他5项间存在两两相关关系,部分指标相关极显著,大部分特征右型-右型组合(R-R 型)出现率高于左型-左型组合(L-L 型)出现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