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0篇
系统科学   18篇
丛书文集   38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96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祝恒志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3):60-61,63
分析了调谐放大器如何获得较大的电压增益和功率增益,有合理的选择性,使无线电接收机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2.
在计算散射问题时,常常由于内谐振的存在,使得计算结果与实际值大相径庭。近年来,提出了很多解决内谐振问题的方法,但是都比较复杂,因此通过对大量的实例计算,总结出一套简单适用的判断内谐振点及处理内谐振点电磁场的方法。  相似文献   
53.
本文主要对变电所无功补偿设备---并联电容器电抗器组如何经济合理地选择容量和保护配置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准二维谐振势阱中粒子数有限的非理想玻色气体的热力学性质。利用巨正则系综的求和方法与平均场理论,给出了有限粒子数与原子间相互作用对系统势力学性质的共同修正;并将所得结果与三维时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降低维数不能提高系统的临界温度;在准二维谐振系统中,有限粒子数对系统的影响随着粒子数的增大而减小直至消失,而相互作用的影响与粒子数无关,因此可以通过增大粒子数来提高准二维谐振系统的临界温度。  相似文献   
55.
概述了8K电力机车功率因数补偿系统的工作现状,分析了原有系统中主电路参数选取的不足,提出并综合比较了几种改造方案,选出了一种较适合8K电力机车使用的主电路参数改造方案,并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结论.  相似文献   
56.
为解决高压开关电源高频化过程遇到的变压器分布参数对性能影响的问题 ,采用谐振变换器技术方案 ,通过调整回路参数 ,使变换器工作在谐振状态 ,减少了系统的损耗。建立了包含 Buck变换器、谐振变换器、高压变压器和倍压整流器的直流高压开关电源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 ,分析了谐振变换器工作过程 ,研究了主回路电气参数对谐振变换器的影响。仿真说明谐振变换器工作在感性状态开关损耗较小。实验结果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7.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软件模拟具有覆盖层微带贴片天线,求解出与实验结果有极好的吻合的谐振频率,讨论了不同介质覆盖和空气隙对3GHz向带贴片天线谐振率影响。  相似文献   
58.
介绍了用声学理论设计6110Z型柴油机谐振进气系统的方法,提供了三 个实验方案;分析了谐振进气系统中进气压力波的物理现象及其对柴油机性 能的影响,对三个谐振方案进行了对比实验,确定了较佳谐振方案。实验结果 表明,采用谐振增压后,最大扭矩提高了6.9%,最大扭矩点转速降低了 100r/min,适应性系数提高了13.5%,最低油耗下降了5g/(kW·h),烟度和 排气温度也略有下降;基本满足了车用发动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59.
在RLC谐振电路中的Q值测量中,经常使用公式Q=cmax/U,实际上,在Q值极低的情况下,使用此公式进行测量是存在误差的,将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并给出公式的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60.
传统的RLC串联谐振实验方法需用晶体管毫伏表大量测量数据,实验方法繁琐且没有直观性,在实验过程中不便于分析和讨论。本介绍一种新型实验方法,该方法可以克服上述不足之处,对学习掌握这部分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