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3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40篇
系统科学   21篇
丛书文集   83篇
教育与普及   69篇
理论与方法论   24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346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提供交通信息条件下的途中改道行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我国城市快速道路先进出行者信息系统的宴例——上海城市快速路交通诱导系统,研究了提供交通信息条件下的途中改道行为.针对一块实地运行的中型图文混合型可变信息标志(VMS),采用偏好陈述调查法(stated preference survey)采集途中改道行为数据,采用离散选择分析方法分析数据,估计了描述途中改道行为的多元罗吉特模型.分析表明,交通信息会影响改道行为,不同的信息内容对改道行为影响是不同的(例如事故信息的影响较大),驾驶员的年龄、性别等个体属性也是影响改道行为的因素.最后,给出下一步研究设想.研究结果可为先进出行者信息系统的投资、运营和评价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52.
基于气测资料的储层含油气性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气测资料构造适当的综合指标,分别利用模糊模式识别和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对储层含油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测资料与储层含油气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可以用来确定气测综合指标与储层含油气性之间的模糊关系,而且对待识别样品气测资料的随机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神经网络法能够较准确地建立气测综合指标与储层含油气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但在待识别样品气测资料具有随机性的情况下,识别结果具有随机性.利用模糊模式和BP神经网络方法对储层含油气性进行识别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快速为储层含油气性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且前一种方法的识别效果优于后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3.
考察了λ=(620±10)nm栅滤光片的制备过程,分析了工艺参数对滤光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蒸发速率、银层厚度、监控波长等工艺措施外,合适的基体温度是获得优良性能诱增透滤光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4.
浅析沥青砼路面施工中质量控制的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爱军 《山西科技》2006,(3):116-117
沥青路面在世界各国采用近百年,从科研设计到施工均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作为指导,然而由于各地气候条件、施工手段、原材料各异,使这一科学具有复杂和多变性,根据公司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对影响沥青砼工程质量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5.
本文介绍了数据仓库技术的其中一类应用:促进或再创造商业过程应用,即BI应用。当今数据仓库技术迅猛发展,数以百计的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软件产品走向市场、走向应用,支撑起了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这一新兴领域。BI已经成为企业MIS之后更高层次、更具战略意义的应用。  相似文献   
56.
Without taking inducing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adopt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bottom factor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ttom fac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lides, and then zones the area according to risk levels. The bottom factors adopted in this paper include lithological characters(U1 ), gradient(U2 ), slope form (U3), difference of helght(U4 ), and slope orientation(U5 ). In 4 650 km^2 of the studied area, the areas of the very high, high, medium and low hazard degree area respectively were 57. 94 km^2 , 2 305.15 km^2, 1 241.6 km^2, 1 045.31 km^2. The methodological steps are (1) inversion statistic analysis, (2) the analysis of contribution ratio and weighing, (3) getting results via fuzzy evaluation of risk levels.  相似文献   
57.
原油沥青质吸附与沉积对储层岩石润湿性和渗透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油沥青质吸附引起的油藏岩石润湿性改变和沥青质沉积对储层孔喉的堵塞是造成储层损害、导致油井产能下降的重要机理之一。首先,采用改进的自吸速率法和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原油沥青质吸附所引起的砂岩岩样润湿指数的变化;然后,利用岩心流动实验方法,定量评价了稠油沥青质沉积对储层岩石渗透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岩心润湿指数随沥青质吸附量的增加而减小,从而导致油相的相对渗透率降低。地层水的离子组成是影响水湿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地层水所含无机阳离子的化合价价数越高,它与沥青质的协同作用所引起的润湿指数下降的程度越大。储层岩心油相渗透率下降的程度与沥青质沉积量和储层岩心的原始渗透率有关,沉积量越大或原始渗透率越低,则油相渗透率下降幅度越大。因此,对于原油中富含沥青质的油藏,特别是稠油油藏,尽可能抑制沥青质的吸附和沉积是保护储层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8.
在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分析、河流砂体形态、河流曲度等特征,对孤岛油田馆(1 2)砂层组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馆(1 2)砂层组属河流相沉积,对比Miall的16种河流分类方案,其属于细粒曲流河沉积。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馆(1 2)油藏主力油层仍是剩余油分布富集区,非主力油层则是剩余油分布高饱和度区;受注水波及程度和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储层内部垂向上形成中上部剩余油富集,而平面上低渗结构单元和注采不完善地区剩余油富集。孤岛油田馆(1 2)砂层组曲流河相沉积模式控制了储层砂体的内部结构和宏观非均质性以及注入水的空间运动规律,从而控制了剩余油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59.
特低渗油藏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方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从流体在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机理出发,通过室内基础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运用流体边界层理论,分析了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而使得低渗储层产生非达西渗流的机理和规律,建立了描述低渗油气非达西渗流模型,并对特低渗长庆油田某区块一个菱形反九点注采井网进行了实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不但降低了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指标,而且还增加了开采难度。增大注入率、缩小井距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启动压力梯度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0.
通过对本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内各微相砂体的平面及空间展布、砂体的几何形态、孔渗特征等研究 ,揭示了辽河油田沈 84-安 1 2块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储层的宏观非均质特征 .对沉积体系内河口坝及水下重力流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决口扇及决口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特征及内部物性分布规律进行了重点分析 ,总结了本区储层特征 :单砂体多数呈正韵律 ,层内孔渗特征差异明显 ,单层层数多 ,砂体沉积微相变化快 ,储层在平面上及垂向上、层间及层内的非均质性较强 .并得出如下结论 :本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平原的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均达到中孔、中高渗储层标准 ,是本区主要含油砂体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