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7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1 毫秒
41.
薛强 《科技咨询导报》2011,(30):112-112
本文针对铁岭市现状分析,论述了铁岭市城市路灯GPRS远程控制及无线网络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安装该系统后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2.
机械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机械类相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普通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和提出了进一步整合实验资源,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研究型的机械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43.
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陕西绥德县城区及周边地区2015年12月-2018年4月共54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研究区地表PS时间序列形变信息.根据形变特征将PS点分为随机型、线性蠕动型、突变型,并对每种类型PS点形变规律及其对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意义进行分析.将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分为城区沉降、滑坡隐患两类,依据PS点形变特征对两类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识别,共识别出城区沉降区8处,滑坡隐患区39处.利用实地调查的滑坡体及不稳定坡体数据与识别的滑坡隐患区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识别的滑坡隐患区与调查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InSAR技术在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方面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可以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预警.  相似文献   
44.
对2-2结构的压电复合材料提出一种动态模型,求解沿界面传播的平面波,获得这平面波传播的色散曲线。取换能器厚度为半波长或其奇数倍,换能器的谐振,反谐振频率及高次谐振频率的实验值与理论色散曲线相吻合。由动态模型可求得压电复合材料厚度振动的机电耦合系数随两仃材料的宽厚比和体积比的变化。  相似文献   
45.
分析了过盈量对组合筒强度的影响,提出了在内压、结构尺寸一定的情况,内外筒间最大及最小过盈量的确定方法,推导出内、外筒间过盈量范围为已知时,组合筒结构尺寸的设计公式。  相似文献   
46.
尾矿氰化物渗漏对地下水污染的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尾矿氰化物渗漏在土壤中迁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污染物运移过程的耦合动力学模型,模拟了不同时间内氰化物在包气带土层中浓度分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氰化物渗漏对地下水污染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当降雨量增大时,污染物质可穿过包气带而污染地下水。同时,微生物降解作用对浓度在包气带土层分布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对于定量化评价氰化物类污染物渗漏对地下水污染的潜在性影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7.
从系统建模的角度,以汽水瓶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为例,采用IDEF方法建立CAD系统的功能模型,并以ANSYS8.0为平台实现了系统中的有限元子模块,为高效地建立玻璃容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提供了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48.
基于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降雨条件下垃圾填埋体内水分传输的流-固耦合模型,并采用交替有限差分方法给出了耦合模型的数值格式;通过开发的计算程序,模拟了降雨条件下.垃圾坝体范围内孔隙水压力和流速分布情况。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持续的降雨会加大对孔隙介质的载荷作用,填埋介质被压缩,使土壤颗粒间基质吸力减少,导致水流渗透率降低。同时,填埋介质变形影响了孔隙水压力和水流速的分布规律。因此,在垃圾坝体稳定性分析研究中,渗流场和应力场的耦合效应不能忽略,其研究可为评价垃圾坝体的稳定性及预测预报坝体滑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9.
地下工程中的流—固耦合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叙述了涉及煤岩体-流体相互作用的地下流-固耦合理论的进展概况和流-固耦合作用的基本概念以及存在的工程背景。主要讨论了地下工程中液+固、气-固、气-液-固、热-固、流等耦合作用的机理、建模方法、如系模型、数值分析思路及方法及未来工程应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进一步发展地下流-固耦合理论对解决地下工程的一系列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多因素耦合分析是今后研究流-固耦合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0.
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阶段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国家科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启动了面向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工作。经过20年的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已成为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回顾其发展历程,呈现出阶段性脉络和特征。一、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阶段及特征分析(一)起步阶段(1992—1997年)1992年,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建设从零起步,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经过5年的发展,中心数量突破100家,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