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43篇
  免费   960篇
  国内免费   495篇
系统科学   473篇
丛书文集   756篇
教育与普及   37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9篇
现状及发展   107篇
研究方法   4篇
综合类   19373篇
  2024年   127篇
  2023年   412篇
  2022年   433篇
  2021年   442篇
  2020年   464篇
  2019年   565篇
  2018年   316篇
  2017年   385篇
  2016年   429篇
  2015年   620篇
  2014年   1053篇
  2013年   920篇
  2012年   1116篇
  2011年   1104篇
  2010年   1082篇
  2009年   1217篇
  2008年   1416篇
  2007年   1364篇
  2006年   882篇
  2005年   867篇
  2004年   653篇
  2003年   778篇
  2002年   835篇
  2001年   645篇
  2000年   537篇
  1999年   370篇
  1998年   325篇
  1997年   307篇
  1996年   287篇
  1995年   224篇
  1994年   205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34篇
  1991年   142篇
  1990年   119篇
  1989年   108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41.
针对场地污染土壤原位化学修复工程中传统氧化剂耗散快、利用率低等问题,首次以壳聚糖(CS)-尿 素(U)复合膜为膜材料,对二氧化硅、液体石蜡(LP)和过硫酸钠(PS)组成的缓释芯材进行包膜,研究其强化缓释 性能.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膜进行表征,考察CS、U投加量及溶 剂组成等对成膜质量的影响,评价膜的抗热性能;研究LP投加量对芯材骨架成型效果的影响;通过在水、土壤环 境中对PS的释放实验,探讨复合膜材料对PS的强化缓释性能.结果表明,当CS用量为0.8 g,U为0.4 g,2%乙 酸水溶液和甘油的体积分别为20 mL和5 mL时,制备的复合膜表观形貌及抗拉伸强度最佳,抗热性能优异;CS 与U二者在成膜过程中发生交联、氢键作用,复合膜保留了较好的亲水性,有利于PS释放通道的形成;CS-U复 合膜材料对PS具有强化缓释作用,且复合膜具有较好的抗淋溶性能,有效降低渗漏损失,是理想的PS缓释氧化 剂的包膜材料.  相似文献   
42.
为了制备出不同光电性能的氧化铋薄膜,并明晰其性能机理,以便后续研究与氧化锌薄膜复合成压敏薄膜.采用磁控溅射法,改变溅射气氛中氧气和氩气的流量比,在玻璃衬底上制备出了三个氧化铋薄膜样品,并对其微观形貌、结构及光电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溅射气氛中的氧氩流量比对薄膜微结构及光电性能影响显著;不同氧氩流量比制备的Bi2 O3薄膜中均含BiO2和Bi杂相,且随着氧氩流量比由0:40增大至4:36,薄膜中Bi含量减少,BiO2增加;薄膜颜色由黑变黄;沉积速率由14 nm/min减少至12 nm/min;晶粒尺寸增大,表面趋向致密均匀,可见光区透过率由0.25%增加到56.73%;禁带宽度由0增加到3.17 eV;载流子浓度、导电性能急剧降低,调节溅射气氛中氧氩流量比可有效控制氧化铋薄膜的禁带宽度,载流子浓度等,从而获得不同光电性能的薄膜样品.  相似文献   
43.
为研究砂土中刚性桩基础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演化规律,提出了一种循环后单桩承载力的评估方法.首先,基于沉陷坑与致密区域土体的质量守恒原理,量化了由沉陷引起的土体参数变化;然后,根据API规范中的砂土水平土抗力-位移模型计算循环前后的单桩承载力;最后,提出了循环后单桩承载力的评估模型,并对沉陷坑尺寸、土体初始相对密实度和致密区域模式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单桩承载力随沉陷坑的发展不断增大;对于松砂、中密砂和密砂,循环后的单桩承载力可分别提高约3.0、1.5、1.2倍,提高幅值随相对密实度的增大而降低;2种土体变形模式中,单锥模式相比于双锥模式更符合真实的致密区域形态.  相似文献   
44.
目前有关钢-混组合箱梁桥的剪切变形对其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的研究较少。首先,在考虑自身剪切变形的基础上,采用正弦荷载得出刚度折减系数,并推导出了考虑剪切变形效应的偏心压力法、修正偏心压力法以及考虑剪切变形效应的刚接梁法等,用于计算多梁式波形钢腹板-钢底板-混凝土顶板(简称改进型波形钢腹板,即CSWSB)组合小箱梁桥横向荷载分布系数的方法的计算公式;然后,选取一多梁式改进型波形钢腹板组合小箱梁桥实桥进行了试验研究;最后将采用文中讨论的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与有限元法结果、试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考虑剪切变形效应的刚接梁法得到的挠度值和Ansys模拟值更为接近,计算跨中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时应采用考虑剪切变形效应的刚接梁法;当桥梁结构不满足窄桥条件时,宜采用考虑剪切变形效应的刚接梁法计算跨中截面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当满足窄桥条件时,可以采用考虑剪切变形效应的修正偏心压力法计算横向分布系数。  相似文献   
45.
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的核壳结构碳银复合材料(Ag@C),并以聚3-己基噻吩(P3HT)为给体材料,旋涂制备P3HT∶Ag@C复合膜。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电化学工作站,对Ag@C的形貌、热稳定性和能级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并用荧光分析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复合膜的光学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Ag@C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且与P3HT能级相匹配,满足作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要求;与纯P3HT薄膜相比,复合膜发生荧光猝灭现象,光生激子在复合膜界面处可得到有效分离;光谱吸收范围变宽,增强了对太阳光的吸收。  相似文献   
46.
对ZnO微纳米球从分散性和能级匹配方面进行了受体可行性研究,分析了能级结构和光电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将聚-3己基噻吩(P3HT)与ZnO微纳米球共混和旋涂制备P3HT/ZnO复合膜,考察P3HT和ZnO的共混质量比和退火温度对复合膜微观形貌及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说明,P3HT/ZnO微纳米球复合膜与纯ZnO薄膜相比,拓宽了紫外吸收范围,增强了对太阳光的吸收,说明复合膜的吸收光谱与太阳光谱能够较好的匹配;在120℃退火处理后增强了P3HT的有序性,改善了复合膜的结晶性,有利于电池效率的提高。当P3HT质量浓度为6mg/mL、旋涂转速为1 500r/min时,优质复合膜的制备参数为:P3HT和ZnO微纳米球共混质量比为1∶2,退火温度120℃。优质复合膜大大拓宽了紫外吸收范围,增强了对太阳光的吸收。  相似文献   
47.
本文选取2012年4月1—2日河南强降温过程,对T639模式的短期预报能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T639模式能准确地反映亚洲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的演变趋势和调整。用T639逐3小时预报场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冷空气影响过程中高纬度基本吻合,500hpa高度、温度预报在降温过程中预报场与实况场基本吻合,高度、温度预报略偏低。850hpa温度预报场与实况高低中心、锋区位置、0℃线位置基本吻合,温度槽预报偏低温度脊预报偏高,风向基本吻合,偏南、偏北风速预报偏大,偏西风基本吻合。气压场预报与实况高低压中心位置、强度基本吻合,辐合线位置、走向预报偏差较大。无冷空气影响时T2m温度预报与实况基本一致,冷空气影响时T2m温度预报值整体偏高,冷空气影响过后T2m温度预报值整体偏低,考虑温度的影响因子,经过订正T2m温度预报对最高、最低温度预报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8.
可以在高温氧化、剧烈热震、燃气流烧蚀等苛刻条件下服役的新型高温结构和多功能防热材料是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之一.Si-B-C-N系非晶及纳米晶复相陶瓷组织结构独特,高温性能优异,在高温结构和多功能防热领域极具应用潜力.有机聚合物先驱体裂解法(有机法)在致密Si-B-C-N系块体陶瓷的制备方面受限,哈尔滨工业大学特种陶瓷研究所开创的机械合金化-热压法(无机法)工艺简单,制备材料组织结构均匀、性能优良,成为Si-B-C-N系致密块体陶瓷和耐高温构件的有效制备手段,弥补了有机法的不足,对于丰富和完善该材料的实验数据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无机法制备Si-B-C-N系陶瓷及复合材料在显微组织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力学和热物理学性能、抗氧化性能、抗热震性能、耐烧蚀性能和相关机理分析等方面的新近成果,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9.
作为建筑行业内的重要材料,为了能够改善其建筑方面的特性,各类外加剂的应用量在混凝土的应用中不断增加。外加剂的负面作用以及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相关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对外加剂含碱量进行了合理取值分析,提出了外加剂应用过程中节能、适量等原则。同时对外加剂与矿物活性材料的适应性等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外加剂发展的趋势做了前瞻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50.
《前沿科学》2015,(1):86
目前的海洋能开发远远落后于风能或者太阳能的采集。当前,海洋能的采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主要还是基于电磁感应的方式。然而,基于电磁感应的海洋能采集,存在一些弊端。首先,电磁感应机主要是由于重的磁铁和线圈构成,此种发电装置不能自然地浮在水体的表面,除非依靠一个漂浮的平台来支撑。其次,这些线圈磁铁也很难经受海水的腐蚀,使得它们的长期使用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再次,大部分的基于电磁发电机,只能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