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1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油中水滴静电聚并微观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场对多相体系进行分离处理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等行业,电场力作用下液滴间的相互运动聚并是聚结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本文从液滴间静电力学模型出发,通过动态微观实验对液滴的聚并过程进行了完整的记录和分析,确定不同实验条件下液滴的聚并方式和角度,以及液滴从静止状态到发生相对运动时的临界条件.结果发现当两等大液滴间距与液滴半径之比大于1时,液滴间中心连线与电场力夹角θ<54.7°或θ>125.3°,两液滴间作用力表现为吸引力,当液滴间距较小时,能产生聚结的最大倾角增大为81.3°.液滴间相对距离增大时,移动临界电场强度迅速升高,较大液滴发生相对移动所需的场强低于小颗粒液滴.实验结果验证了相关理论,进一步完善了静电聚结机理.  相似文献   
32.
采用固定床流动反应装置研究了高温焙烧的负载型催化剂Me/MgO(Me为Fe,Co,Ni)对氨还原SO2到单质硫反应的催化性能,活性评价结果表明,Fe/MgO催化剂对该反应SO2的转化率C%和生成硫的产率Y%都明显高于其两种催化剂,TPR,XRD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大小与其还原行为及载体表面和活性组分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Co/MgO和Ni/MgO催化剂在反应前后都新物相(Co,Mg)O和MgNiO2固溶体形成。  相似文献   
33.
采用自由溶液聚合法,以KMnO4/H^ 为引发体系,研究了淀粉与丙烯酰胺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接枝共聚反应,考察了引发剂用量、酸度大小、淀粉加入量、单体浓度、反应温度等条件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34.
35.
AM—AA—DMDAAC共聚物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水为溶剂,过硫酸胺为引发剂,制备了丙烯酰胺,丙烯酸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水溶性两性共聚物。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等主要反应条件对产物用作油田新型钻井液高分子材料的配浆,并通过IR,^13CNMR和热分析等方法对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36.
<正>长期以来,在个性心理研究中,关于人类行为准则方面始终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享乐主义与非享乐主义.前者观点的核心是人类个体的行为准则是绝对的个人主义,故一切行为均以个体自身能否获取精神的、肉体的舒适作为取舍的标准;而后者的观点恰恰相反.对这个“行为是否遵循享乐主义原则”命题的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须持有一种辩证的、发展的观点,从人的属性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7.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N-异丙基丙烯酰胺单体和腐植酸钠为原料,用溶液聚合交联法合成了温敏腐植酸钠/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SH/PNIPA)系列水凝胶。用红外光谱分析仪对其内部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水凝胶吸附-解吸亚甲基蓝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凝胶中SH与PNIPA形成了氢键;凝胶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和解吸能力受腐植酸钠的含量、亚甲基蓝的起始浓度和温度的影响; 每克干的SH0.03凝胶最大可吸附亚甲基蓝10.8 mg。  相似文献   
38.
39.
张黎明 《吕梁学刊》1995,(2):43-46,50
本文讨论了影响象稳定性的几个主要因素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些因素或其中的几种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来决定一个构象的净稳定性。  相似文献   
40.
<正>教与学是两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教、如何学,但总是难以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作为高校的教师,有必要就教与学的有关问题开展讨论,以澄清某些较含混的观念,明确教、学双方的状况,促进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好地进行。本文力图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教与学的某些实质性问题。须加以说明的是,教与学多为同时发生,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但为了讨论的方便,笔者还是将它们分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