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7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选取对云南丽江大研古城形成、发展以及演变的历史进程加以考察,结合梳理整合相关文献资料,采用将其置于不同时空背景中加以综合比较研究,从而逐步指出"自在生成"的发展格局、"向心平和"的空间品格、"因水成势"的肌理特征以及"纯朴自然"的营造取向作为影响大研古城空间意匠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此过程中共同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正是基于这种"适情应景"的空间意匠特质,大研古城方能在我国传统城市与建筑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有自身鲜活而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32.
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丽江现象”及“丽江模式”,理性地思索和总结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经验和特色对地处世界体系边缘的云南各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产业、拉动民族经济的增长必将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3.
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探讨适应性再利用的动力机制以及其对城市遗产管理带来的影响。认为当前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驱动以及政府经营城市理念的实施,适应性再利用直接导致丽江古城内传统建筑的文化意义消失。为了达到可持续的遗产管理,作为主要遗产管理者的政府应该将居民的福利和遗产的真实性放在首位,并且放弃以经济为诉求,用城市经营来管理城市遗产的理念。  相似文献   
34.
介绍了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论述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意义,分析了“丽江现象”的成功经验对云南省申报世界遗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5.
丽江纳西族地区,殉情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曾一度盛行,在众多文化现象中自成一格。纳西族的殉情受民族文化中多种力量的影响,对此从社会心理、悲剧审美等方面,结合世界自杀文化对丽江纳西族"殉情文化"现象进行解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36.
从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丽江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出发,探讨旅游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体系,认为丽江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强化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实现旅游产业的互动融合等策略来构筑旅游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37.
为推进林地资源研究,实现对漓江流域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监测与评估,基于2013、2017、2020年Landsat-8 OLI影像、数字高程模型(GDEM V2)、以及气象、经济和人口等影响因子,采用随机森林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漓江流域林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13-2020年耕地是漓江流域内林地转化面积较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且林地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林地动态度由2013-2017年的0.38显著升高到2017-2020年的4.46;高程和坡度对林地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第一产业产值与林地的面积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该研究可以为有关管理部门对漓江流域林地资源的管理保护方面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38.
森林景观是自然景观中的主要成分。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是典型喀斯特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漓江流域森林景观分布及变化规律,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采用1985年、2000年和2020年3期全球30 m精细地表覆盖数据(GLC_FCS30),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数据统计及景观指数计算,探究漓江流域1985-2020年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森林景观的异质性水平,从自然环境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和人文活动(人口、经济、政策)等驱动因素探寻森林景观变化的驱动机制,对漓江流域森林景观的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建议及科研依据。研究表明,1985-2020年,漓江流域森林景观面积由417 928.86 hm2缩减至382 268.44 hm2,森林景观减少主要受森林砍伐、建设用地扩张和果树种植的侵占影响,前期森林景观缩减的程度和范围大于后期;由于森林保育政策和流域治理措施等保护工作的开展,漓江流域森林景观在缩减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恢复,集中体现在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绿化建设和漓江上游的水源林保育,森林景观不同时期发生彼此消长的地区林木采伐与更新种植较为频繁。35年间,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呈现先破碎化和异质性水平先明显增大、后缓慢减小的趋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面积减少,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面积增加,不同森林景观类型的面积比例趋向均衡。喀斯特地区由于土层相对浅薄,相对非喀斯特地区灌木林占比大,落叶阔叶林占比小,长期以来森林与水体的用地转换相对非喀斯特地区更小。漓江流域森林景观面积变化主要发生在海拔较低(200-600 m)、坡度较缓(10°-30°)和偏东南坡向的地区,随着与居民点距离的增大,森林景观面积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 000-1 400 m距离达到最大值,森林景观变化的面积与道路距离呈反比。本研究针对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提出适于当地的森林景观保育策略,为漓江流域及同类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