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8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我国,作为戏剧家的屠格涅夫的知名度,与作为六部长篇小说的作者,远远不能相比。其实,屠格涅夫也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他开创社会心理剧,在俄国戏剧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光荣之席。 19世纪30年代中期,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以含泪的笑声震动俄国剧坛。嗣后,严正的批判之声,绝响于舞台。经常演出多是庸俗无聊的笑剧和荒诞不经的神话剧,远离生活,迥  相似文献   
12.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这部“有世界永久意义”的巨著,是托尔斯泰五易寒暑,呕心呖血写成的。动笔之初,作者构思写一部关于一个已婚贵族妇女失足的长篇,风格轻松,不涉及重大社会问题。初稿中对女主人公的描写有许多否定的特征。在创作过程中,随着七十年代托尔斯泰社会实践和思想探索的深入发展,一些主要人物思想心理刻划重点,都有了变化,主题思想已作重大改变。1876至1877年冬季,接近小说定稿时,扩充了列文探索的描写。这样,修改十二次,个别章节有异文三十余种。小说从最初构思因安娜破坏家庭而加以惩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1932年的《祝中俄文字之交》一文中指出:“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从俄国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鼓舞许多青年投身革命洪流。高尔基的《母亲》是进步青年的革命教科书。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不但在郁达夫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响,而且在新时期开始时的创作中也投下了自己的身影。苏联著名文艺评论家赫拉普钦科认为:“新的每一代读者  相似文献   
14.
解放前,列昂德尼·安德列耶夫的名字,对我国读者并不十分陌生。早在20年代,鲁迅就译介过他的作品,对他作过深刻的评价。鲁迅既肯定他创作积极有意义的一面,又指出其局限和消极的一面,也看到他独特的艺术个性。解放后,这位颇有才华却又相当复杂的作家,在我国只被偶而提及。1981年,我国始出版建国后第一部他的中短篇小说集,但探讨他创作的文章,仍寥若晨星,难得一见。  相似文献   
15.
反讽,做为一种美学范畴或思想感情评价,是文艺作品传达作家意念和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与通过荒诞等手法直接暴露现象与本质矛盾的讽刺不同,“反讽通过嘲弄突出出来”。“反讽的主体从生活情景前后一贯的联系中摆脱出来”,于故事之外,引发读者的理性思维,而作家本人却不把自己摆在明显权威的地位上。反讽与讽刺虽有联系,但其意念指向更为复杂多样。反讽在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亚里斯多德和一些诗人悲剧家,都利用反讽手法,衰达自己的理念和情感。  相似文献   
16.
陀斯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与托尔斯泰齐名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把审美目光投向彼得堡贫民窟,“第一次”把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命运,作为“社会悲剧”来描写(别林斯基)。他的创作“以新的艺术特点.丰富了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体裁”①.他“成功地吸取了浪漫主义艺术的成就”②.为“批判现实主义开拓了新的领域。”③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艺术.十分复杂。他的现实主义在俄国作家中独树一帜。本文试通过《罪与罚》的艺术浅析,窥测作家现实主义风貌之一斑。《罪与罚》.是俄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第一部.也叫以说是唯一的…  相似文献   
17.
《前夜》(1860),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继《罗亭》、《贵族之家》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前两部作品,都以贵族优秀代表人物的历史作用为主题,“描写不久前的过去,而后一部作品则是直接反映当前的”。屠格涅夫“一直在留心观察他当代的先进积极活动家”,于是在自己的新作中创造了非统治阶级出身的英雄形象英沙罗夫。在分析《前夜》的人物形象时,多侧重于探讨英沙罗夫形象(这种探讨也是必要的),对作品中心形象女主人公叶琳娜,往往涉笔不多,语焉不详。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史》(三卷本)和《简明文学百科全书》就是这么处理的。有的文章分析叶琳娜形象时,多止于她择偶、定情,对她的别家、守志多不论及,对这一形象的美学意义,更少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点或不足。本文拟就叶琳娜形象,谈几点粗浅的学习体会,以求正于读者方家。  相似文献   
18.
屠格涅夫六长篇的诗意美卢兆泉早在40年代初,在一篇描绘意大利南国迷人之夜的短篇小说《三次会见》中,屠格涅夫就以“无比优美的诗意”①,倾倒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高度评价屠格涅夫的长诗《巴拉莎》,认为它“蕴藏着”“馥郁、清新的诗意”,“显示了非凡的诗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