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5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湖南省的爬行动物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在湖南省30个县先后采得爬行动物73种(亚种),隶44属,12科,2目,其中福建颈斑蛇系省的新记录。湖南省爬行动物区系属东洋界、华中区。其成分:属华中区—华南区者有32种(亚种),占43.8%;华南区者16种(亚种),占21.9%;华中区者12种(亚种);占16.4%;华中区—西南区者3种,占4.1%;华中区—华北区者1种,占1.3%;全国广布者有6种(亚种),占8.2%;古北区者3种(亚科),占4.1%。并就湖南省与其邻接六省的爬行动物区系进行了成分的分析比较,以及初步认为湖南省爬行动物区系可分为三个地区:湘东、中、湖区,湘南丘陵区及湘西、西北山区。本区系成分种类表现华南区者与华中区者互相渗透,而前者较广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结合壳聚糖-碳纳米管复合物和纳米金构建快速检测卡那霉素的分子印迹传感器。用电聚合法将分子印迹聚合物聚合到金电极上,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安培法经电化学工作站检测传感器的电流响应。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的检测线性范围为3×10-8~4×10-5mol·L-1(r=0.988),最低检测限为1.29×10-8mol.L-1(信噪比为3)。重复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6%。  相似文献   
13.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结合聚苯胺、多壁碳纳米管和金纳米粒子-丝素蛋白复合物构建新型检测多巴胺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分子印迹聚合物以多巴胺为模板,正硅酸乙酯和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合成。当pH值为7.0,模板与单体的物质的量比为1∶5时,该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5.0×10-8~9×10-6mol/L,检测限(LOD)为1.02×10-8mol/L。重复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4%。  相似文献   
14.
蛤蚧是一种贵重的药用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它们生活于石灰岩的山洞岩隙中或这些地域的树洞内.整体(除去内脏)的新鲜或干制品供药用.过去一向依靠天然产量.近年来需求量增加而天然蛤蚧资源渐减,天然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治病和供出口所需.因此研究进行人工饲养繁殖有重大意义.为了使人工饲养工作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必需对蛤蚧的生活条件、生活、繁殖习性等方面开展基础科学的研究.现就三年来对蛤蚧的食性的观察研究,作出初步的总结,供人工饲养等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蛤蚧卵的孵化期作了较详细的研究,观察到有两种不同的卵,即当年孵化卵和越冬孵化卵。这两种卵的孵化期及积温都有很大的差异。但若把越冬孵化卵的越冬期减去,则这两种卵有很接近的孵化期和积温。还讨论了影响孵化期的因素,主要是温度。此外,个体的差异、不同的产卵季节与产卵日期,以及环境条件等也影响孵化期。  相似文献   
16.
1.我们在长沙获得鸟类标本332个,计83种,分68属,33科13目。 2.从已观察的鸟类68种计259头中,植物食性者9种,动物食性者32种:兼食性者27种。 3.有24种鸟的食性受地区的影响不大。 4.有些留鸟的食性,显明地和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它们的食性常随季候而变化。在兼食性种类,一般冬季以植物食料为主,夏季昆虫多时则以动物食料为主;植物食性者在夏季往往兼食昆虫,反之,动物食性者在冬季也常吃植物性食料。 5.长沙鸟类中的益鸟和害鸟,只能作初步的鑑别。  相似文献   
17.
蛤蚧原生活于石灰岩的缝隙中,但把它移到花岗岩人工缝隙里亦能定居、生长、发育和繁殖。对栖息环境有较大的适应性;蛤蚧从霜降(约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下时开始进入冬眠,到翌年惊蛰(约三月中旬)日平均气温达15℃时开始出蛰,冬眠期约110天;它们是昼伏夜出动物,平常每天的活动时间约在19~23时,阴雨天则白天也出来活动,似与饥饿有关;蛤蚧是肉食性动物,它的食谱主要是各种昆虫及其幼虫。主要为金龟(虫甲)科,步行虫科、蝗科、螽蟖科、蜚蠊科、蝼蛄科,多种蛾类如螟蛾科、夜蛾科,及白蚁等农林业害虫。其中尤以鞘翅目昆虫最多。此外,还吃蜘蛛、小蜗牛及自己蜕下的角质皮。投喂地鳖、稻蝗、横斑蜥虎、南方草蜥及小家鼠的乳鼠等都吞食。全部食饵都必须在活动状态中才捕食;蛤蚧的食量随气温的升降而增减,出蛰不久气温在16~18℃时进食不多,7~9月,当日平均气温达25~32℃时达食量的最高峰。通常在台风前夕,天气闷热时,蛤蚧在20~22时最为活跃,出洞的个体也最多,并积极捕食;蛤蚧在惊蛰前后开始鸣叫,生殖期后(约8月)便很少鸣叫。两性鸣叫,以“Geck-ko”二音节为一声。每次鸣叫常达8~9声以至12~13声。鸣叫时多从黄昏起到午夜止。但有时在天明前。白天则不鸣叫。刚孵出的幼体在稍事休息后便进行第一次蜕皮,大个体则当身体丰满时便蜕皮一次,都有把蜕出的角质皮吞食的习性。  相似文献   
18.
小球藻与2株藻际异养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2株海洋细菌Z-QD08、Z-QS01与小球藻的相互作用关系.Z-QS01抑制小球藻的生长,低密度Z-QD08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达到107cells/mL时小球藻受到抑制,Z-QS01优势组对生长初期的小球藻有抑制作用.Z-QD08优势组和等量混合组则促进小球藻的生长,生长后期均促进小球藻的生长且Z-QD08占优势.对数期的小球藻抑制Z-QS01的生长(p<0.05),对Z-QD08有促进作用;混合培养体系中小球藻选择性抑制Z-QS01.实验结果可为生态调控防病技术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以及发展微生态制剂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