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1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2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麦洼牦牛若干选育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麦洼牦牛的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 个性状可分为体尺类、产乳类、角毛类等3类;而前2类对牦牛的生长发育最重要,因而,对麦洼牦牛的选育,重点应对这2类性状,其选育的效果才会更好。  相似文献   
102.
研究了牦牛绒衫的缩绒工艺与其服用性能的关系 .测试了经不同缩绒工艺处理后的 1 8块小样的面积缩率、顶破强力、保暖率和拉伸弹性恢复率等指标 .统计分析了缩绒工艺参数间关系 ,得到了一些规律 .  相似文献   
103.
牛亚科3个主要家养牛种MyoG基因多态性及其遗传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普通牛(鲁西牛、渤海黑牛)、天祝牦牛和中国广西水牛的MyoG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变异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不同牛种群的DNA多态性及其遗传分化.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技术获得4个牛群体的MyoG基因exon 1和5’侧翼部分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牛亚科动物同源序列作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渤海黑牛和牦牛未发现多态位点;鲁西牛存在1个多态位点,定义了2个单倍型;水牛有6个突变位点,但群内只发现1个多态位点.核苷核苷酸多样性(Pi)在0.000 00~0.001 35之间,说明群体内遗传多态性程度较低。核苷酸歧义度(Dxy)以水牛与鲁西牛之间比较最高,为0.013 97,表明水牛遗传分化明显.种系进化树分析表明,牦牛与普通牛亲缘关系很近,二者与水牛关系较远,支持将牦牛归为牛属(Bos)的一个亚属或一个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4.
为筛选优良的产细菌素乳酸菌,用含0.5%碳酸钙的MRS固体培养基从19份牦牛粪便样本中分离出91株乳酸菌,进一步采用牛津杯法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并结合16S rRNA序列扩增测序鉴定该批乳酸菌.结果表明:在排除有机酸、过氧化氢等抑菌因素后,从91株乳酸菌中筛选到9株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和金葡球菌ATCC25923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乳酸菌菌株,该9株菌株对蛋白酶敏感,初步认定为产细菌素乳酸菌;经16S rRNA序列扩增测序鉴定该9株菌分别为海氏肠球菌,屎肠球菌,蒙氏肠球菌株和植物乳杆菌,其对常见抗生素不耐药,可作为益生菌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05.
采用火焰光度法对82头青海省高原型牦牛红细胞钾浓度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按红细胞钾浓度,可以将高原型牦牛分为高血钾(HK)和低血钾(LK)两种表型,以HK型为优势表型(76/82,92.68%);②K^L和K^h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373和0.9627;③高原型牦牛红细胞钾浓度基因座的基因杂合度、基因纯合度指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0718,0.8564和1.0774。  相似文献   
106.
SAMD12是新近发现的SAM结构域家族成员.为进一步探究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实验从健康成年牦牛(n=10)和雄性不育犏牛(n=7)睾丸组织中提取总RNA,利用常规基因克隆技术,对牦牛SAMD12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牦牛和犏牛睾丸中SAMD12基因mRNA水平.结果本实验克隆获得了牦牛SAMD12基因的3种变异体,分别命名为v715、v779和v852.v715与普通牛5号变异体完全对应;v779含SAM结构域但与普通牛序列存在一些差异,可能是SAMD12基因的新变异体类型;v852无结构域部分可能不表现活性.定量PCR结果显示:SAMD12基因在牦牛和犏牛睾丸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差异不显著,推测其表达水平与犏牛雄性不育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7.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青海湖区牦牛体内内脏微量元素含量进行综合评价.提取了三个主因子,并对主因子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8.
为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西藏牦牛的序列多态性、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关系,本研究对17个西藏牦牛类群170个个体的mtDNA COⅠ全序列进行测序,用MEGA5.0、DNASP5.0等软件分析核苷酸组成、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基于Kimura-2-Parameter双参数模型,分别采用邻近法(NJ)和最大似然法(UPGMA)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不同牦牛类群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结果表明:①西藏17个牦牛类群的mtDNA COⅠ全序列长度均为1 545 bp,个体间无长度差异,无内含子,起始密码子为AUG(ATG),终止密码子为UAA(TAA),共编码514个氨基酸.T、C、A和G4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29.3% ~ 29.8%)、25.5%(25.2% ~ 25.6%)、28.7%(28.6% ~ 28.9%)和16.3%(16.2% ~ 16.5%); A+T的平均含量为58.2%,存在一定的碱基偏倚性.②在17个西藏牦牛类群的170头牦牛中,共发现mtDNA COⅠ有25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值在0~0.978之间,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值分别为0.566、0.00326,表明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③西藏牦牛mtDNA CO Ⅰ中亮氨酸平均含量最多(11.496%),半胱氨酸平均含量最少(0.1946%).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6.6171%、4.8627%;亲水性氨基酸、疏水性氨基酸分别为57.39%、42.61%.④基于mtDNA COⅠ,西藏17个牦牛类群可分为2大类,即类乌齐(LWQ)牦牛单独成一类,其它牦牛类群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09.
利用光镜、透射电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180日龄高原牦牛肺泡组织结构进行观测,并与180日龄平原黄牛的肺泡组织结构做比较。结果表明:180日龄高原牦牛肺泡组织结构与180日龄平原黄牛的基本相同,但180日龄高原牦牛肺泡表现出快速发育的结构特点。180日龄高原牦牛单位面积内肺泡面积显著大于180日龄平原黄牛相应值(P〈0.05),但两组动物肺泡隔厚度、单个肺泡面积和单位面积内肺泡数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180日龄高原牦牛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和调和平均厚度均显著小于180日龄平原黄牛(P〈0.05),表现出高原牦牛气-血屏障适应高原低氧的组织学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10.
The scales on the surface of yak hair fiber act as barriers during the dyeing process. In order to solve the scale problem and to improve the dyeability of yak hair, yak hair fiber was treated by microwave low temperature plasma (MLTP) in this study. The weight loss and the dyeing properties of the yak hair fiber modified by MLTP were investigat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photographs were taken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the surface shape of yak hair fiber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MLTP treatment, the scale structure of yak hair was weakened and damaged greatly and the noticeable changes on the surface shape took place. At the same time,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dyeing properties of yak hair fiber was exhibi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