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799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与构造油藏相同,形成隐蔽油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主要为生、储、盖、运、圈、保6个方面.在油气成藏的众多条件中,源岩、储层和圈闭是最基本的条件.二连盆地主要发育腾格尔组腾一段和阿尔善组阿四段2套主力烃源岩;阿尔善组阿四段、腾格尔组腾一段和腾二段3套主要储集层以及3套优质盖层.这3个基本成藏条件在不同构造类型的盆地中常形成不同类型的组合模式.二连盆地由于凹陷数量多,类型全,因而生储盖组合模式丰富.根据二连盆地构造、沉积背景的不同,其组合模式可以概括为:①单断型成藏条件组合模式;②构造反转型成藏条件组合模式;③双断型成藏条件组合模式.不同类型的成藏条件组合模式一般具有不同的成藏特点.  相似文献   
42.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岩性油藏的形成与分布在宏观上受多种元素的控制,这些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包括构造带类型、沉积体系域类型、储集相类型、烃源岩条件和盆地温压条件等.根据岩性油藏的自身特点分析认为,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岩性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到4大主控元素的控制,分别为岩性油藏输导通道因素、流体动力因素、储层临界物性因素、砂体封闭性因素.经研究在牛庄洼陷发现沙河街组岩性油藏具有“三元主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油、气、煤与铀的综合研究对于含油气盆地内多种能源的成因机制及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和吐哈盆地十红滩地区砂岩型铀矿的岩石学特征、地质构造、含矿建造与古水文地质条件及铀矿的成矿特点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结果源区火成岩和泥岩可能为铀的物质来源之一,铀矿化是成岩—后生阶段介质条件及环境改变的产物,受氧化-还原界面的控制;构造作用使目的层的抬升掀斜与暴露以及水动力环境是形成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的重要条件;铀矿石带中黄铁矿表面及其附近存在吸附铀α径迹,有机质碎屑胞腔中沥青铀矿和黄铁矿共生,含铀砂岩中可见含沥青质的镜煤。结论铀的富集和铀矿的形成可能与黄铁矿、油气、煤等有机质有密切的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44.
<正>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hydrocarbon inclu-sions, K-Ar dating of authigenic illites and oil/gas-watercontact retrospection as well as other methods, the marineprimary reservoirs in the cratonic region of the Tarim Basinare found to have been formed in the late Caledonian toearly Hercynian, late Hercynian, and Himalayan, and oil andgas adjusted and redistributed in the Yanshanian (Jurassic toCretaceous) and Himalayan (Tertiary). The analyses alsoshow that the remaining primary oil accumulations aremostly formed in the late Hercynian, and the secondary oilreservoirs resulted from the adjustment and redistribution ofthe earlier accumulations during the Yanshanian and Hima-layan (especially late Himalayan), of which the Himalayan isalso the major stage of gas accumulation. The primary oilreservoirs formed in the late Hercynian mostly occur withinthe Paleozoic formation, whereas the secondary reservoirsformed in the Himalayan in the Mesozoic. The late adjust-ment and re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s in the craton region ofthe Tarim Basin is ubiquitous because of the intensified tec-tonic movements since the Mesozoic, especially Cenozoic andintrusion of the high- to over-mature gas. Furthermore, thelower amplitude of reservoirs in the craton region also makesthem easier to be adjusted and redistributed. Therefore, theremaining paleo-uplift and palaeo-slope developed in rela-tively stable tectonic regions are the main potential areas forthe middle-large marine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  相似文献   
45.
鄂西-渝东区石炭系油气成藏影响因素及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鄂西-渝东区近年钻探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的影响因素和富集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大型古隆起的继承性发育、区域性油气运移和圈闭形成时间早晚的匹配、石炭系储层的发育程度和上覆地层异常高压的存在、有效供气面积的大小,以及断裂的封堵性和渗入水的强度等,是影响油气聚集和保存的主要因素。认为该区石炭系的油气勘探,应以开江-梁平古隆起南缘和石柱古隆起为重点。  相似文献   
46.
容器内烃类气体燃爆温度与压力的数值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压力容器内的烃类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按球面逐层绝热燃烧模型,编制了电算程序DU TGB1,在不同初始条件下计算了13种烃类气体的燃烧温度与爆炸压力,用本文实验值及文献值与之比较,燃烧温度的计算偏差为11.4%~17.6%;爆炸压力的计算偏差为-9.09%~10.16%;其中烯烃、烷烃爆炸压力的计算偏差为-5.51%~8.84%.  相似文献   
47.
用Zn盐对ZSM-5分子筛进行改性,考察其在混合C_4烃类芳构化上的催化效应和工艺条件。实验表明,Zn-ZSM-5催化芳构化的性能优于ZSM-5催化剂。在反应温度520~530℃、重量空速1.0h~(-1)以及常压不临氢条件下,连续反应8h,C_4~C_8芳烃的收率逸42%(wt),液态烃中芳烃含量高达99%(wt)。催化剂累计反应160h,每反应8h后用空气再生2h,其催化活性仍可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48.
胜利减二线馏分油及其加氢反应产物,经SiO_2/Al_2O_3双吸附剂柱色谱预分离为四个馏分:饱和烃、轻芳烃、中芳烃、重芳烃及胶质。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中饱和烃和轻芳烃的组成。借助于计算机谱库检索及质量色谱法,复杂化合物迅速得到鉴定:饱和烃由C_(15)~C_(33)的烷烃组成,加氢反应后烷烃分布中最高峰向低碳数转移三个碳;轻芳烃馏分由C_1~C_(27)的烷基苯、烷基萘、烷基联苯、烷基茚、烷基芴等系列化合物组成,加氢反应后芳烃大多变为饱和,同时侧链烷基缩短为C_1~C_8;部分稠环芳烃加氢后进入轻芳烃馏分。  相似文献   
49.
50.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晚期成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烃源岩成熟期为晚第三纪,成烃期相对较晚;盆地西部大部分构造圈闭是在晚第三纪末—第四纪形成,只有少数构造圈闭是在早第三纪末期形成,总体上讲构造圈闭形成比较晚;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测定结果表明,盆地西部油气藏存在两次充注,第一次是在晚第三纪早期,第二次是在晚第三纪末期,充注期次相对比较晚;对成藏期次综合分析后确定盆地西部油气成藏时期比较晚,为柴达木盆地油气藏形成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