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4篇
现状及发展   13篇
综合类   17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81.
本文从复合材料结构力学理论出发.运用微机对钢绳芯胶带部分芯绳断裂后未断芯绳的张力分配,断裂芯绳的断口位移,胶带的安全系数,允许的断绳根数,CBM探头的合理结构等问题做了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82.
应用体外结扎精索的方法,使小白鼠睾丸组织缺血、缺氧,并对其结扎后的睾丸进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由此造成的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对小白鼠睾丸的生精机能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曲精小管中各级生精细胞退变,数量减少,排列松散、管壁变薄(细胞层次减少),管腔变大。管腔中有变性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失去了特定的细胞组合图象,尤以连续结扎3次的睾丸曲精小管的上述变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3.
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30例胸腰椎骨折,时经半年至7年随访,认为该手术方法相对安全简便,创伤小,复位较满意,固定尚牢靠,脊髓损伤率低,30例经随访观察,其中23例不全瘫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7例完全瘫者无一例恢复,但具有便手术后护理,早期功能锻炼,减少截瘫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4.
为了进一步了解褪黑素对脊髓不同板层的调节差异,我们运用免疫荧光化学方法,观察了Mel1a受体在无蹼壁虎脊髓中的分布,并对阳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V和X板层的Mel1a受体免疫阳性细胞胞体形体较小,形态多为圆形;VII层的阳性细胞形体较大,形态不规则,呈圆形、三角形或椭圆形三种.统计结果表明,VI层(22.36±2.36个/mm2)、VIII层(24.07±2.05个/mm2)和IX层(30.56±2.87个/mm2)较I-V层(450.25±9.65个/mm2)阳性细胞明显偏少(P<0.05);VII层(476.90±11.26个/mm2)和X(480.64±12.98个/mm2)板层阳性反应细胞密度同I-V板层(450.25±9.65个/mm2)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褪黑素通过其受体介导除了对脊髓的感觉传输具有调节作用以外,还可能参与调节爬行动物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5.
过共析帘线钢中碳氮化钛夹杂的析出与固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了帘线钢凝固析出碳氮化钛(Ti(CxN1-x))夹杂的性质,以及钢坯加热过程碳氮化钛(Ti(CxN1-x))夹杂分解固溶的热力学条件,并通过实验研究了试样高温加热过程中碳氮化钛夹杂的固溶现象。研究表明:1)帘线钢C含量越高,凝固析出的碳氮化钛夹杂中的x值越高;2)帘线钢C含量越高,凝固过程碳氮化钛夹杂析出就越早,析出碳氮化钛夹杂时的凝固前沿温度越低;3)82A铸坯加热到1 087℃以上时,碳氮化钛夹杂具备分解和固溶的热力学条件;4)实验验证将钢样在1 150℃和1 250℃高温加热后,5μm以上的碳氮化钛夹杂分别下降了55%和70.3%,而试样在1 250℃高温加热后缓冷到1 000℃时发现2μm以下的小夹杂继续在分解,而5μm以上的大夹杂在增加。  相似文献   
186.
胎儿脐血作为富含CD34+细胞等造血干/祖细胞一个新来源,具有细胞增殖速度快,来源充足,收集安全等特点;脐血移植同样具有安全性好,效率高,费用低等优点。随着脐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的成功,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着手建立大规模脐血库以满足临床需求。建立脐血库技术上要求改善细胞冷冻保护剂组成,控制降温速率和细胞复苏方法,以获得理想的脐血干/祖细胞收率。同时由于脐血库液氮保存设备费用昂贵,需要预先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以减少样本冻存体积,以满足建库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87.
Mi  Ruifa  Shi  Xiangqun  Liu  Shuhong  Zhou  Changman  Wang  Jiazheng  Fan  Ming 《科学通报(英文版)》1999,44(3):225-225
The techniquein situ hybridization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s of light (NF-L), medium (NF-M) and heavy (NF-H) neurofilament protein subunits mRNA in L4-6 spinal motoneurons in adult rat during regeneration following a unilateral crush of the sciatic nerve. It was found that the hybridization signals of each neurofilament subunit rnRNA were dramatically decreased in spinal motoneurons postaxotomy by light microscopy. The hybridization signals of NF-L and NF-M mRNA were located in cytoplasm of neurons, whereas NF-H mRNA was found in both nucleus and cytoplasm of neurons. Imag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ncoding levels of mRNA for each of neurofilament subunit mRNA reduced on the 3rd d and returned to control levels on the 28th d following the lesion. The relative levels of mRNA coding for each neurofilament subunit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lowest level of NF-L mRNA was observed at 5 d postaxotomy, and that of NF-M, NF-H mRNA on the 7th and 10th d after injury. Moreover, the levels of HF-M and NF-H mRNA were reduced much lower and lasted much longer than that of NF-L mRNA. Th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t mechanisms for the regulation of neurofilament subunit genes expression. The reduced neurofilament gene expression may be due to a response to axonal injury and advance the restructure of axonal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188.
为了解决单纯应用椎板间或椎间孔入路,对于多部位、多因素、多层面致压的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病例,往往存在减压不彻底的情况,通过建立人体腰椎L4-L5节段有限元模型M0,构建精确的腰椎仿真模型,模拟经椎板间联合椎间孔入路减压,即Endo-LOVE (endoscopic LOVE decompression)联合PTED(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ecompression)形成的环绕关节突周围减压M3模型,研究经椎板间联合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生物力学变化及对责任节段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M3处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六种工况下时,其L4-L5责任节段活动度相对M0分别增加7.28%、11.29%、0.51%、0.27%、1.17%、0.51%,未发生节段失稳;M3处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六种不同条件下时,其椎间盘Von Mises应力极值相对M0分别增加3.20%、9.51%、0.55%、0.10%、0.39%、-0.44%,未发生应力...  相似文献   
189.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探讨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自然变化规律。方法制作脊髓压迫损伤模型,Brdu腹腔注射标记神经前体细胞,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eence)检测大鼠脊髓Brdu、GFAP、MB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1)正常组可观察到少量Brdu阳性细胞,脊髓损伤后Brdu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0.05),并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21天时仍高水平表达。2)正常组可见少量Brdu/GFAP和Brdu/MBP阳性细胞,脊髓损伤后Brdu/GFAP,Brdu/MBP双标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前体细胞的数量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我们认为,一周内可能是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分化调控的关键时期。此外,新生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大量增殖,并与神经前体细胞的迁移、后肢功能恢复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提示新生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