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4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9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采用基于时间片轮转原理的流量控制及数据分发策略, 设计一种新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与经典网络相结合的组网技术方案, 解决了量子保密通信网络量子网关密钥池容量小及密钥生成速率较慢的问题. 利用该策略对三节点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出接口进行流量监测, 检测数据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32.
由于微地震有效信号易受环境噪声的干扰,严重影响时延估计值获取的准确性.基于此,提出了基于三阶累积量一维切片的方法进行微地震信号时延估计.首先计算信号的三阶自累积量和互累积量,为减少运算量满足野外实时要求取其一维切片,最终通过准则函数求取时延值.相对于传统的互相关方法,该方法对相关性未知的高斯噪声具有不敏感的特点,对相关高斯噪声有更强的抑制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在添加信噪比为-5~15dB的随机高斯噪声和相关高斯噪声时,其时延检测概率和均方根误差优于互相关方法.在实际资料应用中,对实际微地震噪声进行了概率分布统计分析,并且基于井地联合监测方式,选取井中信号作为参考道对地面资料进行时延值的求取.仿真和实际资料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3.
提出了一种新的MPEG-2VBR视频场景切换判别法,此判别法表明,相邻编码帧宏块条码率的频域互相关能够有效反映图像活动性及变化的特点,以此为判决准则,将频域互相关的结果与自适应门限进行比较,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活动图像场景发生切换的位置及其帧类型,具有实现简单,计算量少的优点,可以满足实时应用。  相似文献   
34.
基于宏块条互相关的MPEG-2 VBR视频统计复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MPEG-2编码VBR视频业务,提出了一种简便的统计复用方法,该方法对不同业务中宏块条码率样本进行互相关,根据互相关函数局部极小值所对应的码率样本偏移量,将不同业务的宏块条起始位置相对平移,并实现业务累加,从信元丢失率的角度与帧平移法统计复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方法的信元丢失率明显减小,并且随复用业务数量的增加,复用效果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5.
滚动轴承故障信号是非高斯、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由于调制性,使用幅值谱分析方法无法找到轴承故障频率。将高阶时频分布——主要是Wigner双谱分析方法应用于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计算滚动轴承振动信号的高阶时频分布,并对其沿时间轴切片,分析了切片的幅值谱。针对不同故障轴承,对其振动信号幅值谱、高阶时频分布及其切片谱的对比分析表明,高阶时频及其切片谱性能优于幅值谱。  相似文献   
36.
针对最优装载问题,提出了基于积分模型的积分式分片算法,以该算法为基础开发了三维空间最优装载仿真模拟系统.实例和数据分析证明:该系统实用性强,图形输出直观生动,数据的存取简便快捷;在虚拟装载过程中系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协调再装载,具有较高的智能性及适时性,系统的开发为物流工程中货物的有效包装、运输工具的最优装载以及仓库的高效存储等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37.
由于岩心三维重构的CT扫描方法成本高昂,提出一个基于光学显微镜下铸体薄片图像的数字岩心三维重构方法。研究对采集的铸体薄片图像进行图像处理获得重构的训练图像模板,再应用多点地质统计学进行图像模板特征提取与数字岩心三维重构。实验采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的若干岩心样本进行效果测试,结果表现为三维重构后的数字岩心孔径尺寸分布与真实值趋势相同,孔隙度的相对误差均在8%以内。上述研究内容表明基于岩石铸体薄片图像进行数字岩心的三维重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8.
采用对数螺旋破坏面,对边坡滑动面及其上部土体进行分析。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假设滑动面上部土体绕极点的虚拟转角位移为dθ,结合径向条分法,建立边坡的稳定性计算模型。基于虚设的转角位移dθ,计算土体重力做功、滑动面抗滑力做功以及条分后滑动块体内部各分界面上由于自适应变形而产生的内部能量耗散,使用强度折减法计算安全系数F_S。通过算例,并与极限分析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表明能量法与极限分析法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且前者稳定系数更低。对模型中的主要参数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各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边坡的稳定性评估及设计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9.
网络电视作为一种新型现代媒体,以其操作便捷、内容丰富及互动交流等优势,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新的学习方式.当前E-Learning系统普遍存在内容结构单一、教学资源凌乱、重用性与共享率不高、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本研究从网络电视与精品课程资源的整合应用、精品课程知识点虚拟切片、切片检索学习模式以及切片检索学习过程中知识点获取、学习习惯及交互环境等多角度构建了面向知识管理的网络电视切片检索学习系统,实现了低成本、支持IPv4/IPv6协议高标清网络电视系统虚拟切片学习平台,并利用这一平台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了精品课程知识点虚拟切片检索学习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异同.该研究为构建完善的网络电视切片检索学习模式与精品课程资源整合应用提供良好技术支持与平台服务.  相似文献   
40.
The study of continental deep-subduc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forefront and core subjects to advance the plate tectonics theor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in China crops out the largest lithotectonic unit containing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world. Much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s most enigmatic processes in continental deep-subduction zones has been deduced from various records in the Dabie-Sulu rocks. By taking these rocks as the natural laboratory, earth scientists have made seminal contributions to understanding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continental collision. This paper outlines twelve aspects of outstanding progress, includ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UHP metamorphic rocks, timing of the UHP metamorphism, timescale of the UHP metamorphism, the protolith nature of deeply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 subduction erosion and crustal detachment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the possible depths of continental subduction, fluid activity in the continental deep-subduction zone, partial melting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element mobility in continental deep-subduction zone, recycling of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 geodynamic mechanism of postcollisional magmatism, and lithospheric architecture of collision orogen. Some intriguing questions and directions are also proposed for future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