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综合类   13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
汉赋从汉初的骚体赋、杂赋发展为汉大赋,在这个过程中,游说之辞是汉赋文体扩张的主要途径,汉赋从游说之辞吸取其细节刻画、铺张排比、主要是寓言辩难的情节结构等表现方式,形成了汉大赋的主要体裁特征,直接促进了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42.
从颁布诏令,制造舆论;巡行州郡,察举不法;校阅财产,颁禄酬廉;定期考核,擢廉黜贪等四个方面,对北魏王朝的廉政爱民措施进行论述,旨在说明,北魏王朝在统一和统治中国北方的一百多年间,不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加强官员队伍的廉政爱民建设方面也作了积极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今天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43.
曾国藩能赢得镇压太平天国的最后胜利,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善于协调与同僚的关系。但由于政治思想和集团利益不同,也存在一些与曾国藩有矛盾且对峙的官员,曾国藩采取多种手段,妥善处理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4.
育婴事业是盛行于清代的一种慈善活动,旨在救助父母无力养育或遭遗弃的婴孩。清代政府极其重视育婴,这深刻影响育婴事业的发展,尤其在湖北等发展迟滞地区。宏观上,国家颁行各种政策,鼓励各地兴办育婴;微观上,各级官吏以多种方式参与育婴事业的建设与管理。官方的介入使育婴由个别的善行义举变为全国普遍推行的一项社会事务,从根本上促进了育婴事业的发展。同时,它导致了育婴的官僚化与赋役化,扭曲了育婴的慈善性质,阻碍其独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5.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46.
秦始皇的焚书事件,常常被人们看作是秦始皇实行思想钳制、摧残文化的一个举措,并认为它毁掉了无数的古代文化典籍,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实际上,秦始皇的焚书所造成的历史消极影响与我们平时的想象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  相似文献   
47.
毛笔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写工具,更在他们的精神乐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古代文人通过咏笔、品笔、赠笔与梦笔,不断赋予毛笔以象征的意义,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嗜笔情结,并揭示产生这种情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8.
明末清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推动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对传统的政治思维和权力结构进行再认识。所以要认识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就不能仅仅只从一个思想家入手,这样做很容易受文本语境的限制而误读其思想的真正内涵。本文通过对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政治思维命题的内涵分析,指出看待他们思想的时候,不能脱离中国具体的社会环境,同时更不能脱离由中国文化所传承和培养起来的知识世界,要看到深层的时代气息,在时代的呼唤下形成的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潮流。他们的政治反思思潮在传统话语的背后暗含的是个体精神的彰显,是对社会正当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49.
论杨增新开发新疆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他重视新疆农业的发展,倡导开渠垦荒,新疆农业得到了发展。他倡导兴办实业,并提倡实学。他整顿新疆吏治,改革新疆旧有陋规弊制,为新疆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他的开发新疆思想,具有局限性。一方面,是受其思想认知本身的限制,一方面,受到新疆当时具体时代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50.
为官应以“实”为本,从政须以“实”为基。本文紧紧抓住并围绕一个“实”字,对新形势下为官从政者应具有的形象作了比较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