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3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围绕梯级库群短期经济运行,本文首先通过对具体目标和模型的分析处理,研究了决策支持DSS综合算法,该算法是大系统分解聚合、递阶协调的宏观方法与决策导向和POA具体处理方法的综合,其充分考虑了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结合刘盐八梯级水电站群进行了初步应用,其结果还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2.
就汉江上游干流梯级开发的参数进行了优化论证。首先建立了多目标数学模型,并对其应用大系统的分解-聚合方法进行分解,进而应用POA算法对子问题求解,通过逐步满意的交互决策得到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93.
本文仅就低渗透油层采收率与渗透率的关系及采收率与驱替速度的关系进行了岩心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渗透油层,其采收率值与地层渗透率存在明显依赖关系。随着渗透率的降低,采收率明显降低。驱替速度对采收率也有明显的影响。驱替速度逐渐增大导致采收率先是显著增加,达到最大位后又趋减小,并存在使采收率最大的一最佳驱油速度。实验说明,低渗透油层中多相渗流具有某些特殊规律,它与低渗透率及地层孔隙结构特征有密切关系,对它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4.
本文根据六口钻井中的介形虫、轮藻及腹足类化石,结合岩性特征及区域资料,对束鹿凹陷南部下第三系重新进行划分和对比。论证了凹陷南部缺失沙河街组二段,沙一段与沙三段之间为假整合接触。确证本区的主要储油层为沙河街组三段。同时还根据微体古生物群的古生态特征、化石组合、分异度等,对本区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5.
山西省煤层气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山西省煤层气研究与勘探工作现状,从煤体特征、煤的生烃演化、孔隙特征、渗透性和储层压力、吸附与解吸特征、含气性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煤层气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96.
张强凹陷沙海组碎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将张强凹陷沙海组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空间分为7种基本孔隙类型,这7类孔隙形成了孔隙型和致密型两种孔隙组合关系。研究发现:沙海组碎屑岩储层的孔隙分布和物理性质变化很大,微观非均质性较为严重;碎屑岩沉积组分的结构特征、机械压实作用、自生矿物胶结作用和不稳定组分溶解作用的不均一性,是导致张强凹陷沙海组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
By using the integrated methods includingsandbodies modelling of the outcrops, sedimentary facies ofthe cores and well logs of the drilled wells, and the reservoircorrelation of interwells, it is thought that the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Kela-2 gas field are a suit of high-quality naturalgas reservoirs with great thickness, extensive and continuousdistribution,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a few bar-rier beds. Sedimentary facies and microfacies are the mainfactors controlling th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nd interiorheterogeneity. Based on a great deal of data of rock's thinsections, porosity, permeability, and the parameters of capil-lary pressure, the reservoir diagenesis, controls, mechanismand evolution of pores have been studied. It is consideredthat compaction in the early stage and diagenetic dolomiteand calcite cements have effect on the decline of reservoirsproperty. Now compaction is chiefly middle to weak. Thebetter reservoirs have no or a few calcite cements. In theearly of deep buried stage, there are still mainly remainder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The authigenic kaolinite ofreservoirs is the production of the dissolution of feldsparsand lithic fragments. The dissolution results in the partlymodified and broadened secondary intergranular pores. Inthe late of deep buried stage, structure fissures and over-pressure were in favor of improving and preservation ofthese pores.  相似文献   
98.
利用岩心、岩石薄片、岩矿测试和测井等资料 ,对柴达木盆地尕斯断陷古近系新近系的沉积演化和储集体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古近系新近系下干柴沟组至下油砂山组发育了 4个三角洲沉积体 ,其前端或侧缘有碳酸盐岩的灰坪、云灰坪、藻丘和滩沉积。古近系新近系沉积在时间上均构成下部的退积型沉积序列和上部的进积型沉积序列。各地区发生进积与退积转换的时期不同 ,并且这种不同在沉积岩性的组合特征上有所反映。祁漫塔格和七个泉阿哈堤物源区的区域构造活动从下干柴组上段 (E23 )中期就开始加强 ,使得来自这两个物源区的进积沉积层序发育时期长 ,砂岩至砂砾岩的粗碎屑岩从E23 中期开始就明显增加 ,而相对高的湖平面期的细沉积物不甚发育 ;索尔库里干柴沟物源区的区域构造活动从下油砂山组 (N12 )早期才开始加强 ,使得来自该物源的进积层序发育时期短 ,砂岩至砂砾岩的粗碎屑岩于上油砂山组 (N22 )时期开始发育 ,而相对高的湖平面期的细沉积物十分发育 ;阿拉尔物源区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99.
针对泌阳凹陷深层系低孔低渗油气层测井评价的困难和需求,研究了区域组合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并根据地区经验、统计规律以及不同油气层测井识别方法的地区适用性考察结果,确立了利用电阻率径向特征、电阻率时间推移测井识别油水层及应用套后补偿中子测井识别气层等有效方法。引入神经网络、小波分析等资料处理解释方法以及核磁成像等测井资料解释成果,为区域油气层识别提供了新的手段和信息,经进一步配套、组合,得到了泌阳凹陷深层系低孔低渗油气层测井综合判别方法,并在生产中进行了广泛应用。应用结果表明,根据地区经验,采用多信息、多方法的综合判别技术,是解决低孔低渗油气层测井识别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陆相坳陷型湖泊三角洲相低渗储层。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光衍射、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等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延长组长6-长2段低渗致密储集砂体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成岩动力学及孔隙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低渗透储层的含油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该组砂体以长石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矿物成熟度低;②孔隙类型包括残余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其中残余粒间孔是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③主要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溶蚀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自生粘土矿物胶结作用等,其中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对储层物性的改善不足;④成岩作用开始较早、塑性岩屑颗粒大量变形、压实作用强烈是导致早期砂岩孔隙丧失的根本原因,碳酸盐岩胶结作用、次生孔隙不发育是造成后期储层岩石致密的主要因素。含油气性分析结果表明,砂体的不同沉积成因类型是层间含油气性差异的主控因素;同一成因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性是层内含油气性差异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