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9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70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48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22篇
综合类   1745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研究和分析了可伐合金与无氧铜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曲线和在热循环中(室温至400℃)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特性。测定了复合材料中不同复合比(体积%)对热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可伐合金和无氧铜的膨胀系数差异很大,但芯材无氧铜占复合线总体积比小于22%时,铜芯对复合线的总体积热膨胀曲线的特征不变。  相似文献   
102.
研究了相转移催化剂(PTC)在液固相体系中,转移萃取非解离型中性分子氰 化亚铜的过租。研究表明各类催化剂对氰化亚铜的萃取主要决定于各自所提供的配 位原子,其萃取转移能力可用平均络合数衡量。  相似文献   
103.
本文研究了金胶光度法测定铜、钴、镍盐中的微量砷。采用氢氧化镧作载体共沉淀砷,Cu~(2+)、Co~(2+)、Ni~(2+)在氨性介质中形成氨配离子被分离除去。砷用锌还原为AsH_3由酸性Au(SCN)_4~-溶液吸收,在保护剂存在下生成红色金溶胶,测量金胶溶液的吸光度便可测定砷。本法测砷,铜、钴、镍试液中含量在0~9μg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砷的最低检出量在硫酸铜、钴、镍盐中分别为0.36、0.40、0.70ppm。测定饲料微量元素添加物硫酸铜试样,十次测定的标准偏差为0.13,相对标准偏差为2.5%,七次测定的平均回收率大于95%。本法简易、决速、准确、灵敏。文献很少见有用简易光度法测定铜、钴、镍盐中微量砷的报导。  相似文献   
104.
文题的最佳工艺条件为:25%TBP-10%癸醇-65%煤油,3mol/LHCl,20~30℃。负载有机相中的杂质离子Zn~(2+),Cu~(2+),In~(3+),Pb~(2+)用约5mol/L盐酸洗涤除去。负载有机相中的Sn~(4+)用0.24mol/L HCl反萃。萃取及反萃取的理论级数分别为2和7级。  相似文献   
105.
本文报导了一种柔顺的、对称的、八齿(N_6O_2型)、双核配体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4二乙氨基乙二醚(缩写为EGTB)及其一系列铜的络合物的合成与性质。配体由乙二醇二乙醚二胺四乙酸(EGTA)与邻苯二胺共热缩合而成。配体EGTB与不同铜盐和外桥配体反应得到一系列络合物。并对配体的~1HNMR、IR、UV-VIS谱及络合物的IR、UV-VIS、EPR谱、电导、元素分析进行了研究。推测络合物中Cu(Ⅱ)离子的配位几何环境可能是四方锥或畸变的八面体。  相似文献   
106.
本文根据碳纤维的性能特点,研究了连续分级电沉积的工艺,设计并制造了连续三级电沉积曲专用设备,采用连续三级电沉积加真空热压扩散的方法,制备了碳纤维(长纤)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其单轴向抗拉强度可达590MPa。试验表明:上述制备方法,不仅操作温度低,纤维体积比易于调整,纤维排布均匀,可连续作业,成本较低;而且能制备较高性能的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07.
镍钨合金电沉积及其析氢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以钛或铁为基体的Ni-W合金电镀,阴极极化曲线表明,以Ti为基体的Ni-W合金镀层为阴极,电解300g/LNaCl(25℃),3.0A/dm^2能降低析氢过电势420mV,电解1mol/L MnSO4+0.5mol/LH2SO4能降低810mV,说明Ni-W镀层是析氢的优良电催化阴极。  相似文献   
108.
载铜活性炭吸附分离氢气中的微量CO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文题的吸附平衡、吸附及脱附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用Lang-muir-Freundlich公式关联了吸附平衡数据。根据吸附的性质,关联了吸附穿透曲线,解释了床层动力学现象。结果表明,利用此技术可将氢气中CO体积含量从2×10 ̄(-6)~16×10 ̄(-6)降至1×10 ̄(-6)以下,吸附剂单位处理量达6×10 ̄(-3)m ̄3/g以上(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同时,吸附剂再生容易,经120℃处理,即可脱附完全。该吸附剂经多次循环,性能稳定,具有一定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9.
研究了金属酞菁化合物四(2,4-二甲基苯氧基)酞菁铜和四(2,4-二甲基苯氧基)酞菁镍在汽-液界面上的成膜特性,制备了相应的Langmuir-Blodgett(LB)膜。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及偏振紫外可见吸收谱,表征了LB膜中的酞菁分子主要以二聚体的形式相对于基片水平排列。以酞菁LB膜为取向层制成液晶盒,取向向列型液晶E_7。通过偏光显微镜及锥光干涉系统,确定液晶分子在LB膜上的排列情况,并进行了电光测试,讨论了导致不同取向效果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0.
壳聚糖Cu(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吸附性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高脱乙酰度壳聚糖对Cu(Ⅱ)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并对吸附条件进行优化。方法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配合物的组成进行表征。结果壳聚糖与Cu(Ⅱ)离子的吸附配位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25℃时其吸附反应速率常数为0.0685h^-1,吸附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为5.60kJ/mol。结论 壳聚糖与Cu(Ⅱ)能发生吸附反应,形成2:1(物质的量比)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