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1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75篇
系统科学   78篇
丛书文集   64篇
教育与普及   2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24篇
综合类   5501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339篇
  2011年   314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276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26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71.
石油测井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环节,延长油田所辖油区地层特殊,传统测井手段易出现漏层,测量项目数据精确度不够。详细分析了光纤传感器工作原理,推导其在石油测井项目解析表达式,由此采用光纤传感器设计光纤传感系统,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测井数据准确,能够很好地满足油井井下测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72.
本文综述了含油废水的来源、存在状态与危害,并对水中油含量的测量方法: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红外光度法、浊度法和气相色谱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等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973.
对较大油雾颗粒流经缝隙后的粒径变化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缝隙长度为20 mm时,流经缝隙的较大油雾颗粒都发生了凝聚,且油雾颗粒凝聚后的平均粒径随着入口油雾压力、进气压力、缝隙径向间隙和空气流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缝隙长度为60 mm时,流经缝隙的较大油雾颗粒大部分都在环形缝隙中凝聚,且油雾颗粒的凝聚效率随着空气流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空气流量一定时,油雾颗粒的凝聚效率随着缝隙径向间隙的变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74.
贾卫东 《太原科技》2011,(11):99-100
介绍了稀油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对在设备调试期间出现的故障作了深刻的剖析,并提出切实可行妁改造方案,实施后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75.
冯保兴 《太原科技》2011,(9):96-97,99
针对煤调湿工程的实施,介绍了对冷凝系统的工艺进行优化处理,解决了横管初冷气阻力大、焦油质量差、循环氨水质量差等问题,保证了冷凝系统及后续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976.
刘志华 《科技信息》2011,(25):I0120-I0120,I0133
本文对热虹吸氨—油冷却器运行原理以及在某工地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几点技术措施。并针对该工程进行了热虹吸氨—油冷却器与传统的水冷式油冷却器的经济性对比分析,提出在今后的冷冻工程中应大力推广热虹吸氨—油冷却器的应用。  相似文献   
977.
采用研磨法制备桉叶油与β-环糊精包合物,应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法进行实验,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条件是:桉叶油与β-环糊精的投料质量比为1∶10,包合温度为50℃,研磨时间为2h,得包合物的产率和包合率分别为98.01%和93.01%.  相似文献   
978.
对特超稠油过热蒸汽热采机理及注采作了研究,进一步优化了特超稠油过热蒸汽注采配套工艺技术,通过试验验证了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79.
制作铁刀木试样,分别涂覆三种进口水乳型涂料和国产醇酸清漆后,将试件全浸入水中,就试样的极限吸水量和吸水动力学特性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进口水乳型涂料的防水性能不及国产醇酸清漆。双层涂覆水乳型涂料的试样的吸水速率为控制组试样的80%左右。  相似文献   
980.
乌尔逊凹陷断裂的形成具有较明显的分期特征,通过分析构建层序界面、生长指数、断层活动速率以及伸展率等,得出本区断裂的形成演化先后经历了早期伸展、中期走滑和晚期反转三个阶段;结合各变形时期的主要断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伸展断陷期的主要控陷断裂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主要控陷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伊敏组沉积末期形成的南北向断裂与长期发育的北东东向油源断裂近正交组合,在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形成大量的圈闭,是油富集的主要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