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4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12篇
综合类   4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61.
番茄籽营养成分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分析了番茄籽的油脂、粗蛋白、总糖、维生素E、17种氨基酸、8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并且测定了相关物理化学常数.结果表明:每100g番茄籽所含油脂23 12g、粗蛋白19 60g、总糖22 35g,维生素E0 208g.番茄籽油脂中含亚油酸51 34g·(100g)-1、不皂化物8 26g·(100g)-1.番茄籽油脂的密度0 9367、碘值196 69、折光指数1 4626、皂化值190 29.  相似文献   
62.
音乐声频对大棚蔬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考察音乐声频对大棚蔬菜生长、产量及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影响,采用自行开发的声频设备,3年中对黄瓜、茄子、番茄、香瓜、辣椒5种大棚蔬菜进行了16次应用试验。结果表明,5种大棚蔬菜平均增高率7.7%~34.3%;生长素含量增加1.3%~14.6%;产量增加4.4%~32.8%,平均增产13.7%;辣椒Vc含量增加5.1%~50%,茄子和番茄的Vc含量分别增加27.7%和26%,黄瓜、茄子、番茄的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7.6%、6.3%和16.5%。研究结果为声频技术在大棚蔬菜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3.
构树雄花序一般营养成分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构树雄花序的烘干温度进行了摸索,得出最佳烘干温度为50℃.分别对构树新鲜雄花序和干燥雄花序的一般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每100 g干燥构树雄花序中总糖含量为27.59 g,粗脂肪含量为8.60 g,粗蛋白质含量为39.63 g,总灰分含量为8.53 g.由此可见,构树雄花序是一种总糖含量适当,粗脂肪含量低,粗蛋白质和总灰分含量高,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花序。  相似文献   
64.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与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传统脱氮除磷工艺和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过程的基础上,对两者的反应机理及脱氮除磷效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明确不同森林群落类型对其土壤蚯蚓数量(密度)及生物量时空动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击法研究了云南省昆明市3种森林群落类型的土壤蚯蚓密度与生物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用相关分析与方差分析方法,分析3种森林类型的样地土壤理化环境与蚯蚓密度及生物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①森林群落类型显著影响蚯蚓密度(P=0.001)和生物量(P=0.006),各森林群落类型下土壤蚯蚓密度与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分别为:云南松群落>桉树群落>疏林群落、云南松群落>疏林群落>桉树群落。②蚯蚓密度和生物量时间变化总体上表现为:9月>10月>11月。垂直分布表现为:桉树群落与云南松群落蚯蚓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5~10 cm土层,而疏林群落主要集中于0~5 cm土层。③桉树群落土壤温度、pH及水解氮与蚯蚓密度和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等与蚯蚓密度及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它们与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云南松群落和疏林群落下蚯蚓密度及生物量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P<0.05),而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水解氮等相关性不显著。【结论】3种森林群落类型中土壤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样地土壤理化环境(温度、水分、pH、土壤氮等)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7.
苏南丘陵山区森林中冬青幼苗更新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冬青幼苗更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为苏南丘陵山区森林抚育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对江苏省溧水林场内4块有一定代表性的天然次生林样地进行详细调查,在分析不同群落中冬青幼苗的个体大小-密度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冗余分析(RDA)的方法对冬青幼苗更新状况与种内、种间、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随着群落中冬青重要值上升,冬青幼苗由“高密度-小株型”的分布特征,逐渐转变为“低密度-大株型”状态。3类环境因子对冬青幼苗更新总体表现为促进作用,但不同林层的林分结构因素间及不同种类的土壤因素间存在一定差异。当冬青重要值较高时,种内因子和种间因子组成的林分结构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土壤因子影响较小,此时种间作用主要体现于上层高大乔木的影响。当冬青重要值较低时,土壤因子的影响超过林分结构因素,此时林分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较强的更新层种间作用。【结论】在苏南丘陵山区森林中,不同类型群落中影响冬青幼苗更新的主导因子不同,林分结构和土壤因子对冬青幼苗更新的作用因群落中冬青重要值高低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明河流植物群落下的底泥中碳氮磷和重金属的积累机制。【方法】在淮河上游地区索河流域不同生境类型(浅滩区和浅水区)下分别选取3处当地优势植物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和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单优势群落,采集植物群落下和对照(植物盖度<5%)0~10 cm(表层)、≥10~20 cm(中层)和≥20~30 cm(下层)处的底泥,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植物群落下3个层次的底泥中OC(有机碳)、TN(全氮)、TP(全磷)、As、Cd、Co、Cr、Cu、Hg、Ni、Pb和Zn是否有显著富集效应,计算底泥中各元素的相对富集指数E(relative enrichment index, E),并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法分析相对富集指数的影响因素。【结果】扁秆藨草和黑三棱群落下的底泥中OC、TN、As、Cd、Cr、Hg、Ni、Pb和Zn有显著富集作用,且富集作用主要发生在表层底泥。整体上,植物群落下0~30 cm深的底泥中OC、TN和各重金属的E值主要受到各元素在底泥中本底值的影响,其次为植物种类,再次为生境类型,而底泥质地对其影响相对较小。【结论】在污染河流中种植当地优势挺水植物种可以使河流中的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定向转移到植物群落下的底泥中,尤其是表层底泥中。这其中的主要驱动力表现为植物对水体中颗粒物和营养物质的拦截,以及植物枯落物和死亡根系的分解及矿化。扁秆藨草可能对Cd、Cr、Hg、Pb和Zn有吸收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筛选适合夏蜡梅生长的最适施氮水平,为夏蜡梅规模化育苗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设置0、149、273、412、550 mg/株5个氮素水平处理,对夏蜡梅1年生苗进行指数施肥试验,观测其形态指标。【结果】在施氮量为149~412 mg/株时,夏蜡梅幼苗的形态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夏蜡梅幼苗的形态指标都随之提高。当施氮量超过412 mg/株,氮肥过高后,苗木的形态指标趋于稳定。当施氮量为149~412 mg/株,氮、钾素在根茎中的分配比率随着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叶中的分配比率随之降低; 磷在根茎的分配比率降低,在叶中的分配比率上升。当氮素施用量为412 mg/株时,夏蜡梅幼苗的氮、磷、钾养分含量最高。当氮素施用量为149~273 mg/株时,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最好。【结论】273~412 mg/株的氮素指数施肥最有利于夏蜡梅幼苗的生长,且6—7月是夏蜡梅生长的高峰期,在此期间施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0.
【目的】通过了解木麻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变化以及微生物碳源的利用特征,明确凋落物微生物多样性与养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海南省海口市桂林洋海滨选取10~15年生木麻黄林,按照“S”形五点取样法,分别采集0~5 cm、≥5~10 cm、≥10~15 cm 等3种不同分解程度的凋落物样品,测定其理化性质,并利用Biolog微孔板法测定凋落物外生菌和内生菌的群落功能多样性,对其进行主成分PCA分析和冗余RDA分析。【结果】①凋落物的分解程度越高,其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越低。②不同分解程度木麻黄凋落物中外生菌和内生菌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外生菌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分解程度增加而增大,而内生菌AWCD则降低。③凋落物分解程度越高,外生菌的Shannon、Simpson指数明显升高,McIntosh指数无显著差异;内生菌的Shannon、Simpson指数也随之增加,而McIntosh指数则明显降低。④外生菌和内生菌对6大类碳源利用强度存在差异,优势碳源分别为糖类和多聚物,分解后期胺类和酚类的利用率均有提高。⑤主成分PCA分析表明,不同分解程度的凋落物外生菌和内生菌对31种碳源的利用均有显著差异;RDA分析表明,碳、氮含量与凋落物外生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呈最大相关。【结论】木麻黄凋落物分解程度越大,外生菌碳代谢强度和多样性越高,而内生菌碳代谢强度越低,其多样性越高;凋落物的氮、碳含量是影响凋落物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外生菌和内生菌在木麻黄凋落物的分解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