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7篇
系统科学   22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1243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自制的人体血液循环模拟器能明确表示出人体一滴血的循环过程,心脏的跳动与血液流动的关系。经过课堂实际应用,收到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2.
文章报导国内外首次用CO2激光作能源的心肌打孔仪及其新的设计思想;并介绍该仪器心肌打孔实例。  相似文献   
73.
本文以古宋矿区26个钻孔的水位资料、泉点及河流漏失量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电网络模拟作出研究区地下水模拟等水位线图。并根据模拟中的调试情况,对地下水流动的水动力条件作了分析。结合地质解释,阐述了本区特殊的越流型深部岩溶管道水系的形成和它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4.
用1979年FGGE—Ⅲb资料,对亚洲及其邻域的总能量、大气显热源和水汽汇进行谱分析.结果表明:准40天振荡是亚洲夏季风区的主要特征振荡.振荡方差贡献的分布以及振荡源中心位置反映出在印度、孟加拉湾、南海和东亚大陆上空夏季风系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长江以北地区主要受中纬度系统影响,华南沿海和云贵地区则分别受南海和孟加拉湾地区夏季风系统的影响.振荡从主要振荡源向外传播,东亚季风区振荡主要从东南向西北传播.总能量和水汽汇振荡的传播还表明,从南半球有明显的向北传播通道.这些通道与越赤道气流通道大致相对应.大气显热源的振荡则无此特征,但它对大气环流准定常状态的维持有一定的影响,孟加拉湾湾头和南海既是热源中心,亦为准双周振荡的源区.  相似文献   
75.
本文根据海-气相互作用的观点,研究了1970~1977年我国西南夏季风的爆发和撤退时间与印度洋海面温度距平的关系。结果表明季风爆发和撤退的早晚,在它们的前期海面温度距平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一些海区表现得更加明显。这对我们了解我国夏季风的特性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6.
本文采用二维纬向平均模式,通过模拟试验,研究西太平洋中纬度海域海温异常对环流变化以及我国东部江淮、华北平原汛期降水的影响。按季节不同把海温异常分为南冷北暖型和南暖北冷型。结果表明前期海温异常,其后3—5个月西太平洋副高位置明显变化。例如,春季南冷北暖型异常分布(20°—35°N偏冷,35°N以北偏暖)则夏季副高增强,其脊线位置偏北,长江流域夏季(7—8月)偏旱,而华北地区偏涝。反之,得到相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7.
该文提出了运用对数频域特性图由血管系统输入阻抗的动物实验值确定其解析表达式的方法,针对人体体循环系统输入阻抗的一组典型数据,运用该方法处理后,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8.
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自然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概述了长江河口演变过程和水下三角洲酌形成机理,河口地区潮汐作用、波浪作用和近岸流系的性质以及长江口外淡水扩散及其对邻近海域的影响等问题。本文还讨论了长江河口环流类型和特征、最大浑浊带分布及其变化、潮滩和水下三角洲的发育以及河口地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根据上述多方面环境因子的分析并进行汇总,作者对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79.
Using the data, especially the GPS rawinsode data, observed in Anduo area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intensive observation period of GAME/Tibet in 1998,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dry to the rainy season along with their boundary layer characteristics is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rainy season in Anduo area i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gener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e westerly belt moving north and the southeast damp current are basic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the rainy season in Anduo area. In the dry season, the air is drier, air temperature higher, and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is strongly developed to cause its maximum height to reach about 3550 m. Moreover the sensible heat flux is dominant, and the latent heat flux is small in the interaction of land-atmosphere energy exchange, and a reverse humidity phenomenon occurs frequently. In the rainy season, the air is damper, air temperature lower, and the ABL height, with maximum of only about 2300 m, is lower. And the sensible heat flux becomes much smaller, the latent heat flux much larger in the interaction of land-atmosphere energy exchange. The reverse humidity phenomenon disappears.  相似文献   
80.
Since the 1990s, the papers and data involved withthe South China Sea (SCS) have been emerging in largenumbers in the world a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paleoceanography of the SCS. There have been more than100 cores mentioned in papers containing 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